合肥市双岗幼儿园源水分园:2025一起绽放 快乐成长
双幼源水分园小三班Steam课程故事《麦芽糖之旅》
在省编教材《甜甜的》这一主题活动当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糖的知识。每次提到关于糖的话题,孩子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我最喜欢吃糖啦"
"我妈妈说,不可以吃糖的"
"吃了糖要记得刷牙"……
而在这些讨论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糖果—麦芽糖,它有别于一般的对幼儿身体无益的糖果,具有治疗咳嗽的功效,还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食育内涵。但是对于麦芽糖的来源和制作孩子们还是知之甚少。
项目背景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利用孩子们爱吃的糖果作为教育资源,开展了STEAM课程麦芽糖之旅,预定的目标如下。
项目目标
科学( S )
(1)能够通过观察、想象、动手及语言表达,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的认识。
(2)知道麦芽糖的制作方法。
技术( T )
(1)知道麦芽糖制作方法,能够学会浸泡、搅、剁、捏、挤、煮等多种手法。(2)能正确地使用铲子、锅、榨汁机等厨房工具。
工程( E )
(1)探究水培小麦的生长过程。
(2)制作麦芽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艺术( A )
运用糖画的方法制作自己的麦芽糖。
数学( M )
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用参照物相互比较的方法测量出麦苗的长度。
项目过程
甜蜜的探索起点
在课程启动阶段,教师通过亲子调查的方式,用三个问题引导幼儿分享已有经验,激发探究兴趣:
“我吃过什么口味的糖果?”
幼儿的回答涵盖水果味(草莓、橙子)、牛奶味、巧克力味等,部分幼儿提到“麦芽糖的甜味不一样”。
“我见过什么形状的糖果?”
幼儿回答有圆形棒棒糖、方形软糖、爱心形巧克力等,教师借此引入“形状与制作工艺”的讨论。
“糖从哪里来?
幼儿的答案多样:“超市买的”“妈妈做的”“从甘蔗里来的”。教师延伸讲解糖的天然来源(甘蔗、甜菜、麦芽),引出麦芽糖的主题。
教育价值:调查表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分类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制作麦芽糖
认识小麦种子
我们将小麦种子发给小朋友,有的小朋友闻了闻:"闻起来香香的",有的小朋友捏了捏:"它好硬啊!"“麦子种子的中间有一条细细的缝。”
"那我们要怎么发麦芽啊?
让我们一起快点种吧。
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启了麦芽培育探索……
种植小麦
“我们要把小麦种子种在哪里呢?”
“种在土里的!植物都是种在土里发芽的!种在水里就可以的,我妈妈跟我说过的,可以种沙子里。”
我们一起通过对比和查找资料的方式找到了用水培的方法种植小麦。
问题
浇水过多(导致烂根)或过少(土壤干裂)、光照不足(徒长)等,因幼儿缺乏经验而难以自主调节。
策略
教师和孩子一起请教了已有种植经验的老师,明确的种植的用水量和其他注意事项。
问题
发芽需要较长时间(5-7天),部分幼儿可能因等待而失去兴趣,甚至提前拔苗“检查”。
策略
使用专用的水培小麦器皿,方便幼儿观察)、并通过每日“小园丁”任务分配维持参与感。
问题
小麦苗长到多高就可以拿来制作麦芽糖了呢?
策略
引导幼儿运用数学中用参照物做对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长短来确定可制作麦芽糖麦苗的高度。
制作麦芽糖
麦苗已经长到了麦芽糖制作所需要的高度啦!孩子们收获了种植小麦芽苗的成果,初探制作麦芽糖的流程:切碎小麦芽苗﹣煮糯米→两种混合→一起发酵一个晚上一第二天将汁水进行熬制。
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亲自参与了每一个过程,在亲身体验麦芽糖从熬煮到冷却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感受食物科学的奇妙。
观察颜色变化(科学探究)
加热初期
幼儿发现糖浆呈淡黄色,透明且流动性强
师:像蜂蜜一样
持续熬煮
随着水分蒸发,糖浆逐渐变稠,颜色转为琥珀色
幼儿惊呼:“变深了!”
冷却阶段
糖浆冷却后颜色更深,接近红褐色。
教师:这是焦糖化反应,就像烤面包会变黄。
体验拉丝现象
温度对比实验
高温时:用木棒挑起糖浆,糖丝迅速断裂(“一拉就断”)。
稍冷却后:糖浆黏度增加,幼儿尝试缓慢拉拽,形成细长糖丝
幼儿:哇!像蜘蛛丝!
趣味挑战
幼儿比赛拉出“最长糖丝”,观察糖丝断裂时的弹性与变化。
变色挑战
孩子们通过两根筷子把糖浆挑出来,通过不断的拉丝动作让麦芽糖的颜色从焦糖色向米白色转变。
品尝麦芽糖
麦芽糖做好了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吧!自己发酵的麦芽糖,甜甜的还带有一丝酸味。真好吃!如果这些糖能变出各种形状就更好了。
糖画制作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非遗"糖画",孩子们用制作糖画的方式,开启了一场趣味满满的麦芽糖画之旅!
此次麦芽糖制作课程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一块块晶莹的麦芽糖不仅承载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更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感知生活的奇妙媒介。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更多充满趣味与意义的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传承文化根脉,在甜蜜的成长记忆里,收获知识、激发创造力,绽放童真的无限可能。
撰写:汪沛莉
初审:张 林
复审:唐媛媛
终审:余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