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双岗幼儿园源水:2025年一起绽放 快乐成长
双幼源水中一班STEAM课程活动《青花瓷》
"白地青花一抹云,轻描淡写见天真。"当古诗里的青花瓷化作教室中的彩泥与画纸,合肥市双岗幼儿园源水分园中一班的孩子们,正用好奇的眼睛拆解千年瓷韵的密码。青蓝色的颜料在画纸上晕染,陶泥在小手中旋转,一场传统美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奇妙碰撞,正酿成夏日里最生动的成长故事。
项目背景
青花瓷,这一诞生于唐宋、鼎盛于元明的艺术瑰宝,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在釉料绘就大气纹样里,在白地蓝花的雅致里,藏着矿物颜料的科学奥秘、窑火淬炼的技术智慧、器型构造的工程巧思、纹样排列的数学规律,更饱含吉祥文化的艺术底蕴。老师你杯子上的蓝色花纹好漂亮啊,是什么花纹?再这样巧妙的机缘下,老师和孩子开启了一段充满奇妙的旅程......
项目目标
s科学探究:通过陶泥湿度对比实验、釉料烧制颜色变化观察,感知材料特性与物理变化,培养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
t技术体验:尝试使用泥工工具、小型拉胚机等设备完成基础塑形,理解传统工艺中工具与技术的关系。
e工程实践:通过手捏、拼接、装饰等步骤构建立体花瓶,学习解决造型塌陷、花纹粘贴等实际问题,发展空间建构能力。
a艺术创作:运用点线面组合创作青花纹样,理解对称、重复等美学法则,在传统图案中融入个性化表达。
m数学认知:发现花纹排列中的数量关系、几何对称等数学元素,通过图案拼贴、尺寸比对建立数理概念。
项目过程
为了更好的了解青花瓷知识,我们带孩子一起进行了一次青花瓷大讨论,孩子们都想了解什么呢?
“为什么蓝色的花纹就叫青花瓷?”
“老师,青花瓷上面的花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也能画出漂亮的青花花纹吗?”
“青花瓷是怎么制作的呢?”
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们制定了一步一步的计划带孩子们慢慢了解青花瓷中蕴藏的无数宝藏。
青花溯源:听千年瓷韵讲故事
“小朋友们看,这个青花瓷盘上的小鱼,是古代人送给大家的‘年年有余’祝福哦!”
孩子们通过图片对比元代“大肚瓶”与明代“细腰瓶”的造型差异,用“花纹猜猜乐”游戏破解缠枝莲、鱼纹的吉祥寓意,小手指在图片上描摹着千年传承的纹样脉络。
工坊探秘:小手玩转青花工艺
数学小天地:
“咦,这个盘子上的花纹怎么两边长得一样呀?”老师的问题让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仔细观察。接着孩子们拿起蓝色的画笔,画出了专属于自己的青花瓷。
原来青花瓷的花纹里藏着对称、重复的数学小秘密!
艺术创作坊:
在“青花瓶设计大赛”中,有的孩子用蓝笔绕着瓶身画漂亮的花草纹,有的用好看的线条画出了一个个线条花瓶;立体创作时,彩泥在掌心揉成椭圆瓶身,小朋友们细心的慢慢为自己的花瓶塑型,细细的瓶口,胖胖的瓶身。“老师你瞧我的花瓶多漂亮!”开始设计旗袍啦!好看的旗袍由我来设计!
科学小实验:“为什么我的泥巴捏出来的杯子一点也不好看呢?” “为什么我的作品上好多裂缝?”带着这个疑问,孩子们做起了“陶泥湿度”小实验。他们摸摸不同湿度的陶泥,发现湿湿的陶泥更好捏,干干的容易裂开;当看到烧制后的作品颜色变得更亮、摸起来更硬时,大家都忍不住鼓起了掌,“科学太厉害啦,把我们的作品变漂亮了!”
文化绽放:一场萌趣横生的青花盛会
课程尾声,广场变身"青花艺术馆":手捏的彩泥花瓶摆在展台上,瓶身上歪歪扭扭的花纹透着童真;手绘的青花纸盘组成"花纹迷宫",供小伙伴们寻找对称图案;最亮眼的是一面"青花墙",孩子们用图画记录下自己设计的青花瓷花瓶,青花旗袍,实在太美丽了!错落有致摆放着的是孩子们自己手捏的花瓶,花杯,勺子等等,原来青花瓷可以作用在这么多生活常见的物品上。家长开放日当天,孩子们用奶声奶气的童音讲述着"鱼纹代表年年有鱼"的寓意,不少家长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幕:"没想到孩子能把真正的陶瓷做出来,这种学习方式太有意思了!
结语
当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中一班的孩子们仍捧着自制的"青花小摆件"爱不释手。这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捏陶、绘画、实验中发展了多元能力,更在心底埋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让孩子知道传统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的生活智慧。未来,双岗幼儿园源水分园将继续深耕文化启蒙与STEAM教育的融合实践,让更多传统艺术在童趣与创意中焕发新生。
撰写:李 云
初审:张 林
复审:唐媛媛
终审:余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