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关注历史地名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日期:2021-11-02 15:17 作者:何梦 来源: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阅读:次 字体:[] [] []

摘要:历史地名并不只是街道的标识、地方的名称,很有可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是无数华人华侨对乡愁的寄托,更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对历史传统地名的研究是我们对文化保护的必经之路。本论文首先通过对古诗词中的地名文化进行整理;其次列举集合有文化积淀的历史地名,并对其历史文化进行解释分析;再次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地名文化,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地名;乡愁;课堂关注

引言:对于我国地名中的文化国内学者多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本论文要跳出现有的研究范围,主要将目光放在历史地名与我国传统文化上,这对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 古诗词中的地名文化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结晶。地名,因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常常被诗人作为文化意象用来陈述事实、抒情言志,起着揭示性格、强化情感、表现主题、启发联想等特殊作用。其中又有两种方法来描述:实指、虚指。

(一)  古诗词中地名的实指

在古诗的地名实指中,历来为人称赞的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诗人用五个地名,巧妙的将出蜀路程描写清晰,更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抒发了对峨眉山的朋友的怀念之情。


(二)  古诗词中的地名虚指

当然,在古诗词中地名描写除了是实指外,更多的是用于虚指,以地名来辅助表达诗词的中心思想,另有所寓。用富于象征意义或是有典故意义的地名,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宋末帝兴元年(1278)十二月战败被俘,监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进攻崖山,强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惶恐滩就是现在的江西万安县,此滩水流湍急,是著名的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帅兵在江西空阬战败,经惶恐滩撤退,前往福建。“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情感色彩的地名相互对称,而这一对称形式又被作者巧妙运用,借此来暗示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可谓是诗史上的绝唱,使多少后人敬仰称赞、流传千古!这两首诗的诗人巧妙的将地名作为描写自己心境的素材,字面意思与心境相结合,地名带有感情色彩,更加准确、自然的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古诗词中,地名的准确运用给诗人的诗词增添了更多写作的素材,让诗人写诗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拥有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这些地名的匠心独运的运用,使众多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更加异彩纷呈,也流传下更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种实指与虚指的合理运用是中国古代文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充满意境和意象的中国诗歌文化是文学中灿烂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二、 有文化积淀的历史地名

(一)  因历史事件得名的风景地名

首先,最常见的、现代多成为风景地名的,是因某一历史事件而得名的地域。比如,历史典故中的陵县将军寨、仙人桥、徽王庄、土桥街古名界河铺;现今云南嵩明县大理时置嵩盟部,曾有记载,名称源于汉人与乌、白蛮会盟于此,又有人说是源自诸葛亮南征时与各少数民族会盟于此;现下关将军洞,因唐朝天宝年间李宓征南诏得名。天宝十三年(754),剑南留守——李宓,率大军征南诏,战于西洱河边,全军覆没。至明代,当地白族族人为李宓塑像立庙,尊为本主,尊号“龙尾山泉济利将军”,俗称将军洞。

(二)  源于传说、祥瑞现象的地名

其次,很多地名来源于传说或祥瑞现象:陵县的凤凰店位于陵县城东10公里,有个与村名相关的传奇故事:据说当时陵县城东的某个乡村有棵参天大树,曾因有凤凰于树头栖息而得名凤凰树。凤凰树外形极像一只腾飞的凤凰,树叶繁茂,是白鸟栖息之地,庞大的树荫更是人们休憩乘凉的好地方。此村据此取名为“凤凰村”。村中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据传某一天,有一位乞丐在凤凰树下纳凉打盹,睁开眼一看,有个算命先生站在他面前。算命先生说他即将有一笔财运,并教授了他获得的方法。后来,乞丐依照算命先生说的方法,一百天后在凤凰树上折下一根枝条,并用树枝拨开客店后院房门,竟然看见有一头金驴拉着金磨一圈一圈地转,从磨缝中不断往外滚着金豆子。乞丐一下目瞪口呆,一时之间措手不及、慌乱不已,突然听见有声响,慌乱之中就抓了一把金豆子,慌忙跑出门外,一时之间就将那根神奇的树条遗忘了。等到回过神来回头看,房门已经变成一堵破烂的院墙。此后乞丐发迹成了财主,但他不忘积极行善、救助他人,只要他能办到的事情都能慷慨相助。

(三)  记录古代民俗的地名

另有的一些地名则是记录古代民俗的重要载体,如义渡口,说明了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而且是一种义务摆渡的性质。叶堤口、宋堤口这一类的村名,也属于这种类型。这些地名充分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风民俗文化,对现代对传统民俗和传统居民的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们拥有的宝贵财富。

三、 传统文化与中国地名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重要的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 精神成果。历史地名承载着人的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

(一)  历史地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和历史地名形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地名档案这一文化现象中结合,传统文化是地名档案的合理内核,历史地名。地名既是地域实体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与文化共生并同步发展,因此地名与文化是一对 ‘双胞胎’ ,共同出生于人类的母体中”。“地名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是专有名词,也是一种语言文化形态。”“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广阔的。” (中国地名研究所编著:《中国地名研究论文集》 第一集第 58 59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0 月出版)地名档案则是承载地名文化的各种文化典籍的总合,从上古时期的口碑资料、 商朝的甲骨文、《诗经》 ,汉代的《史记》《汉书》《说文解字》 ,以及历朝历代有关涉及地名的文字均无法超越地名档案文献的范畴。中国无数的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凝聚在其中,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浩如烟海的地名档案则是积累、 承载、 保留、 传承这些文化的载体。没有地名档案文献,就没有寓于地名文化之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  建立地名档案

地名档案的建立,使传统文化又多了一种重要的载体。传统文化是地名档案的文化源泉和基础,二者互为表里,离开传统文化,地名档案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千百年来,地名档案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得以传承和发展。地名档案中蕴含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地名档案、 地名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换言之地名档案是传统文化的存储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地名档案的形成总是滞后于地名的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先有地名,然后才有档案。人们在为某地起名时,总是要与当时的主流文化相一致,以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理念、价值观、祈愿心理、 先进向上的理念作为地名采词的语源。在我国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则是儒家文化、 法家文化、 道家文化、 佛教文化杂糅的结合体。地名档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也是人的价值观、 信念、 看法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袁晓婷、 陈春花认为: “文化资本作为一系列价值观、 信念、 看法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指导着人们对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做出合理的安排。” ( 《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 ,2006 8 月增刊)地名档案信息作为特殊的文化资源则具备了上述特征。地名档案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大的载体,寓意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无论先秦诸子,还是法、 儒、 释、 道的优秀成果,在地名档案中均有体现。无论是人们的世界观还是道德理念,均成为地名命名的基本要素。

(三)  历史地名承载着游子的乡愁

除去这些文化关系,历史地名对于那些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就是故乡的代表;对于那些曾经来过此地的人来说,地名实他们对生命中的岁月最好的印证。加德纳和父母从美国来到中国时他还不到一岁,他的童年留在了一个叫鼓岭的地方。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加德纳一家返回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对中国的记忆一直留在他的心中,直到临死之前他还在念叨着:鼓岭,鼓岭。但是鼓岭究竟在哪呢?于是,加德纳妻子便开始了为丈夫完成遗愿的征程。她前后三次来到中国寻找鼓岭,但都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她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中国邮票,看到上面的邮戳是福州-鼓岭,一切才终于有了头绪。在她家寄宿的中国留学生知道了这些故事以后,被他们对中国的深情所打动,把加德纳一家的真实故事写成文章在发表在《人民日报》,结果刚好被福建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看到,于是即刻向老人发出了邀请。19928月,加德纳太太带着丈夫的遗愿终于来到鼓岭,完成了丈夫的也是她的愿望。即使加德纳太太从未来过鼓岭,但是加德纳先生曾经无数次对她说起这个第二故乡,因此老人来到鼓岭也感到十分亲切。加德纳太太临走时带走了鼓岭一棵大树下的泥土。加德纳太太是幸运的,因为一张邮戳,一个地名——鼓岭帮助老人完成了丈夫的遗愿。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老地名相继消逝了,如果鼓岭这一地名也消失了,那么加德纳老人的中国乡愁也将无处安置。其实类似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四、 语文课堂关注历史地名及其文化内涵

作为当代语文教师,在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既然我们对于地名文化这一文明现象有所了解,我们就有责任好义务加以深化认识,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尽我所能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充分的认识。保护地名文化也应该先从我做起,了解、探究、交流、传承。

首先,了解。在现有的各类图书馆、阅读网站中,都有大量的有关地名变化、地名起源、地名档案等资料,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例如网络、实地阅读、实地浏览等去获取有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增进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成长。其次,探究。我们要积极发扬探究精神,对有疑问的知识积极探究,对一些古书对地名文化的描述多加留心、对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对地名文化的了解,也使地名文化更有可证性。再次,交流。在我们对某地名文化有了充分了解和研究以后,也要不忘和同学们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扩大知识面,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增长知识的另一种途径。最后,传承。这也是我们和学生重要的历史使命感,尽自己所能保护和传播地名这种特殊的文化遗产,让地名文化有渠道可传。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地名文化可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保护文化也是对中国人和地名文化之间的牵绊的保护,是一种情感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叶立刚 《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基于读者反映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7卷第4期 第100

[2]李秉鑑 《诗中地名巧安排》 《语文漫谈》 19962001 1

[3]史为乐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刘淑欣 《关于陵县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 《商业文化》2015年第03

[5]陈庆江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云南档案》 2014年第4期第28

[6]张伟夫 张静 《浅谈地名档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地名档案》

[7]贺义宏  《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皖西学院学报》20146月第30卷第3

[8]刘云德、张旭  《地名文化价值保护与研究的珠海实践》  《珠江论丛》第一辑

[9]王世懋  《艺圃撷金》

[10] 《艺苑卮言》

友情链接
教育类网站
政府类网站
校园类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