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青

浅谈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妥善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1-11-02 15:17 作者:何梦 来源: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阅读:次 字体:[] [] []

山外青山青,想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想要遇见更美的风景就要走得更远。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师手里的一本书!语文是生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会语文,让“语文”跟生活一样自然!

作为一名中段的语文教师我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让“语文”从课本走向生活。

一、备好课备“生活”。

要上好一节课,备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让“课文”出走,来到咱们的生活中间,与生活产生共鸣。让那一个个中国汉字立起来,和我们面对面,对视、交谈、彼此走进。比如我在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新授生字“渠”,为了让孩子理解“渠”是人工开凿的水道我采用了拆字法:“渠”是上下结构,上面由两个部分组成——水和巨,下面是一个“木”。我引导孩子们理解有水说明和水有关,所以是“水道”,而这个“水道”又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还有一个“巨”!而“木”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中国古代建筑多要用到“土木”。

这样的拆字法让汉字变得亲切可感又便于记忆,孩子们充满兴趣,在寓学于乐中孩子们感受到汉字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神奇与伟大——每一个字都有根可寻,有源可溯,每一个字背后都是故事每一个字背后都是历史。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而正是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关注到这一个个可看可感可触摸的汉字,让古老的汉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新立起来,感动、感染每一个正在成长正在茁壮的心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汉字”,也会有意识地把所学的课文和咱们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联系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火了,那个潇洒说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六岁的武亦姝更是满足了许多人对于古代才女的全部想象!董卿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好的印证!这一切都在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经典诗文《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都已化作文化的基因,溶在我们的血液中,缓缓流淌。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唤醒!再唤醒!这么多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不能让它们兀自酣睡。

当我在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二课《第一朵杏花》的时候,看到杏花第一眼就想到了春天,想到美,想到了传统诗词中关于杏花的描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新惬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销魂怅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柔软温馨;更有“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古典中国意境。

备课中对经典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了感,发展了思维”。

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关注学情。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曲线救国”为我语文所用。比如孩子们都很喜欢TFboys,追星、拥有属于自己的偶像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那么如何去挖掘偶像、明星身上正能量的东西,并让这些“正能量”去塑造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每一科老师关注的,特别是语文老师。

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职责神圣,前途光明!

二、上好课让“语文”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爱上课堂,是每一个为人师者终身努力的方向。如果你的课堂只是照本宣科,那必将是死水一潭,微风吹不起一丝波澜。为人师表,欲教一滴必备一桶,甚至一缸。备好课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就是上好课。

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然是灵动的、自然的、生活的、互动的、主动的课堂。在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逐渐摸索出这样一条路径。

活泼、好奇、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如果每一节课你都按部就班、一板一眼那么下面必定是死气沉沉、哈欠连天。每一堂语文课伊始我都会和孩子们先“聊天”,孩子们可喜欢“聊天”了,一聊就来劲!这“聊天”看似天南海北不着边际,实则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内里都有一个主题的“核”,有一根无形的线把它们紧紧地拉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最终九九归一,一下子归拢到当节课的主题。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这时是开始上课的最好时机,孩子们会恍然大悟又会心一笑,学习效率蹭蹭蹭地往上涨。这样积极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成就感满满,日积月累课堂教学、语文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具体课堂中的例子,比如在带着孩子学习《二十四节气歌》的时候,可以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事入手,和孩子聊一聊什么是“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骄傲地告诉孩子们咱们的“二十四节气歌”已经正式申遗成功!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让孩子体会到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的使命与责任。

又比如孩子们会接触到比较流行的玄幻、仙侠的影视作品。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一味的禁止、杜绝?肯定不行!堵不如疏。比如孩子们喜欢看流行剧《花千骨》,那我便会在课堂上在适当的时机和他们共同探讨:“你知道剧中的‘不周山’最早出自哪里吗?”剧中有个角色叫“杀阡陌”,那么“阡陌”又是什么意思呢?了解到“阡陌”的意思你会发现“杀阡陌”的名字非常霸气!剧中那句“落花时节又逢君”意境、情境皆佳,那你知道这又是谁的诗吗?孩子们意兴盎然、跃跃欲试!对祖国语文的好感与亲近不免又添了几分。

热播电影《捉妖记》孩子们都很喜欢,告诉他们:“电影里面可爱的萝卜精胡巴原型来自于《山海经》。”寒假一收假就有孩子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山海经》和《搜神记》我都看完了!您看了吗?”

有的孩子喜欢金庸的武侠世界,在教授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就和他们谈起了金庸的江湖!谈起了金庸高超的起名艺术:独孤求败、风清扬、木婉清……整个逍遥派都来自庄子《逍遥游》《秋水》的大气与轻灵。

三、作业“不拘一格塑人才”

作业是巩固、拓展、延伸、升华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业内容愈加丰富,作业的形式也愈加多样。

内容方面,可以是课前扩展性作业,这类作业要求孩子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是课后延伸性作业,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相关资料。比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永远的白衣战士》后,可以让孩子去网上搜当年的央视节目《感动中国》,让孩子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平凡中的伟大;可以是积累性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此类作业可以充实孩子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是练笔性作业,引导孩子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

形式方面,传统的作业读写训练量大,形式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更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多样的灵活的课后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孩子们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给语文学习无穷的资源。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的营养,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中学会积极生活。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课后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

比如今年网上爆红的衡水中学文科学霸根据春晚总结出2017年文科政治的时事热点。他们的班主任在放寒假时就布置了这样一项特别的作业:“看春晚,找热点,群讨论,齐分享!”作业的形式喜闻乐见,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热点,提高敏感度。

我在日常的作业布置中也会布置诸如此类的“不拘一格”的作业:比如让孩子看一个公益广告;比如让孩子在广告牌上学一句好的广告语;比如春节了让孩子在亲朋好友家记一副好的春联。

总之,语文总在“语文”外,我们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一本“语文书”。

“愿扑地为桥,引人渡水近青山”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就是一座座桥,愿意引着万千少年迈步近青山,天高云淡,山外青山青。

友情链接
教育类网站
政府类网站
校园类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