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日期:2021-11-02 15:14 作者:何梦 来源: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阅读:次 字体:[] [] []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巴金先生的《海行杂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是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作者依次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

   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配有日出时的插图,通过景物与色彩营造氛围,可帮助学生想象日出的情境。


学情分析:

因为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原因,学生对于本文中所描述的海上日出独特而伟大的景观感受较浅。学生已初步掌握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但是对于文章遣词用句的精妙尚需加强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想象海上日出的画面,唤醒体验,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画面。

2、重点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习作者按照变化的顺序写日出的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按照变化的顺序写日出的过程。

难点: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眼观变化之美。

   咱们班有同学喜欢摄影吗?你为什么喜欢?(预设:记录变化)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延时摄影,有同学知道什么是延时摄影吗?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把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景象。看完,请说说山中日出给你的印象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美,善于发现美,捕捉美。感受山中日出的奇异壮美,进而对海上日出充满期待。】

巴金爷爷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海上日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巴金爷爷是怎样来写海上日出的。


二、品读课文,学习按变化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23自然段

1、请默读课文2、3两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圈画出关键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去发现和探索文章写作的小秘密。】

2、交流分享:自己读再与人分享会让我们更有收获。

预设:

(1)颜色的变化:

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

作者抓住了颜色的变化。

颜色是怎样变化的:逐渐变化,先...再...,由浅到深。

你能读好变化吗?指名读,齐读,对照图片读。

(2)亮光的变化:

一刹那间 发出夺目的亮光

作者不仅抓住颜色的变化来写,还善于捕捉光的变化,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光亮的壮美?

无→有,弱→强(按变化的顺序来写)

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善于捕捉光。(莫奈的画作,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

(3)位置的变化:

出示三张不同位置的太阳,你有什么发现?(位置发生了变化)

第3自然段中表现太阳位置变化的词语你能找到吗?女生读红颜色的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来读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再来读

3、你们真会学习,真会发现,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填空:

海上日出是一个动态过程,作者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了(    )、(    )和(    )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训练孩子归纳、概括,形成整体认知的能力。】


学习45自然段

晴朗天气的日出如此绚烂多姿,富于变化!自由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描绘的日出景象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写文章有详有略,同样学习文章也要主次分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按“变化”但顺序描写景物,所以4、5自然段的学习主要以朗读的方式体现,在朗读中体会不同,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1、交流:指名说不同。

2、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图片帮助学生感受画面的壮美)

3、对比朗读,读出不同天气情况下日出的特点。


学习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体味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写文章时可以让句子富于变化。】

1、这真是伟大的奇观!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反问句,句式有变化,增强表达效果。


三、听美文,说说日出的景象

1、让我们在吴福雷先生的公益朗读中再次欣赏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吧!你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也可以跟在后面模仿,先模仿再创造。

2、请你结合插图和刚刚的朗读,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吧!(指名说、生评、师评)

【设计意图:在美文范读中想象并说说海上日出的壮美画面,鼓励孩子自信表达,锻炼“一副好口才”,激发孩子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四、领会方法,动笔写“变化”。

1、课文学完了,对照板书你能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吗?(小组交流,选择代表发言)

2、表达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写,我们来写一写吧,这个小视频也是一个延时摄影,把种子发芽的过程浓缩在1分钟,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生命的神奇。请你仔细看,试着写。

【设计意图:尝试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以致用,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写作小贴士:

①按顺序写出种子生长的过程,可以用上“一开始”、“慢慢地”、“过了一会儿”。

②可以写出种子颜色、形态的变化。

③可以使用修辞手法给文章增色,如:比喻、拟人等。

2、反馈:生生互评,老师点评。


五、课后拓展

1、观察一种天气现象,试着记录它的变化。

2、找一找和日出有关的艺术作品。

3、推荐阅读《海行杂记》。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联系我们的生活,语文应该回到我们的生活,引导孩子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并能把自然之美变成艺术之美。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


六、板书设计

16、海上日出


颜色

亮光

位置

变化的顺序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单元一体化和“一课一得”。单元一体化体现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一个单元的课文彼此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在教授每篇课文的时候都不可以孤零零地教授某一篇,而应该有整体感,整体的思路,整体的设计。四下的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教学目标是引导孩子通过精度课文、略读课文的学习学会写作方法。

“一课一得”让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让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始终要有这样一个问题印在脑海中:这一节课我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孩子要学会什么。

基于以上两点,我希望我的课堂是一株乔木,主干笔直,枝干清晰,而非灌木一丛,纷繁旁逸。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努力让自己“设计出简约清晰,目标集中,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按变化顺序写景物的方法。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奇观。确定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发现为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体现老师方法的引领、引导。通过视频、图片、朗读等形式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努力促进他们形成乐于用文字表达,善于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这一节课结束,但“这一节课”远远没有结束。下面从三个方面试着对这堂课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一、如何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孩子的精彩成就课堂的精彩,真正精彩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孩子都在发光。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是“守望者”,守望这这一片麦田的金黄。

在引导孩子们去发现2、3两个自然段作者写了海上日出哪些变化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找到颜色的变化,但要归纳、概括出亮光、位置的变化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两种变化,我采用的方法是图片对比,曲径通幽,通过莫奈的画作《野地上的午餐》让孩子体会大画家善于用画笔去捕捉光,而大作家善于用文字去描写光,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孩子们既发现了课文中光亮的变化,同时也在语文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课堂上的实践表明,这样的设计效果非常好!

而怎样发现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我是通过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变幻成三幅图的方法,让孩子们很直观地就体会到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思考语言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道明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 “学什么”?——“语言文字运用”! “怎么学”呢?——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具体地说,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字”,而且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但是并不是记住了几千、几万个字词,就算学好了语文。我们还要掌握一定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它们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进而,还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即学会口语交际和写作,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即在课堂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

体现在本课的教学中就是孩子在学习了巴金先生按变化的顺序写海上日出后,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思路清晰、文从字顺地去描写一种景物或事物。所以本节课的第二大板块我设计的是当堂练写,希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让孩子在具体的习作实践中体验方法的习得。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孩子们是非常愿意动笔的,绝大部分孩子能完成两个最基本的训练目标,还有部分孩子能完成更高的目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精彩的语段。

这个环节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敢于拿出整块的时间给孩子安安静静地写作,不要所有关于“写”的练习都体现在“课后作业”上,回家写。

本课的第二个语言实践是:说,说说海上日出的画面。引导孩子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进而说出脑海中的画面。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感觉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大胆地说,自信地说。


三、如何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形成能力?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形成的能力,我的粗浅理解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实时地去发现孩子是如何学会的,进而进行反思、总结,更好地服务以后的教学。孩子知识形成能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引”——课堂上要引发孩子去思考,引导孩子去发现,引领孩子去提升。那么具体如何引发思考,引导发现,引领提升,再次回到原点:备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对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的“心里有底”。课前翔实的有效备课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前提,只有胸中有丘壑,无限风光才能尽收眼底。而课后及时深刻的反思又能让我们下一节课下下节课“看到”的更远更多。

具体到这一节课我是通过孩子的表达——说和写,看到他们能力的形成。 会说会写,那知识形成的能力就得到了实现。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为了达到说和写的目标我在这节课上采用了个别读、男女分组读、想象画面读、跟范读等多种形式,以期训练到位。一堂课是一个有机体,我们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语文:眼睛看课文插图、图片、视频;嘴巴读课文、与人交流;小手动笔写;大脑在思考;心灵在熏陶。这样的课才是生活的感知、生命的体验。


一堂课不仅是孩子在学习,更是老师在成长,让老师低下头弯下腰看清楚孩子学会了什么,又是如何学会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对于一个成长中的老师来说,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每一天都应该从头开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新鲜而有活力”的独特生命个体。

友情链接
教育类网站
政府类网站
校园类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