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学设计
南小恒盛 李亚林
教学目标:
1、三读一唱,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律之美。
2、通过抓关键景物、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儿童的快乐。能够带着对春的喜爱之情背诵诗文。
3、借助“百度百科”简单了解“平仄”的基本知识,并积累关于春天的古诗句(春花、春风、春雨和春色)。
4、了解“风筝”的起源,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古人赞春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吟诵诗文,读出其韵律之美。
2、通过抓关键景物,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景,体悟诗情。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把本诗的诗句打乱顺序、改变字的大小、颜色,让学生给它们排排队,从而引出本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走进诗词大会的现场,来领略古诗的魅力,闯关游戏—— “点字成诗”,请仔细观察,说说这是哪句诗?(为你的勇气和智慧点赞)再看第二句?(你真善于观察)挑战升级,两句连猜?(把掌声送给她)
出示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清代高鼎的《村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描写乡村春景的诗文吧。
二、多样朗读 体悟诗情
(三读一唱 读准字音 读出韵味 读出画面)
1、一读,读准字音。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仅有28个字,却有10个“ai”,"an""ang"为韵腹的开口音,这也就奠定了这首诗明朗的感情基调。
谁来读出明朗之境?(注意红色的部分要打开口腔,做到声音洪亮)
师:你,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韵律。
(1)读出节奏之美。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诗的时候还要读出诗特有的节奏、韵律。这首诗压什么韵?(压an韵,这样的韵在读的时候口形要大些,韵字要突出,声音要延长,这样读起来诗就更有韵味了。)
声断气连,读出了诗的韵味。
老师也想读一读这首诗,请你仔细听,看你听出了什么?
师范读。
生:你有停顿,字音有长有短。
师:你真会听!这就是诗歌的节奏之美,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的节奏注意声停气连。同时讲究押韵,这里的韵脚是“an”,读的要轻且长。
我们一起读一读,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感觉有些同学读得不尽兴,现在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2)加动作读一读。
师示范表演,生再模仿做。
(3)读出平仄(“平长仄短韵脚延”)。
利用“百度百科”一分钟了解“平上去入”。
出本诗的平仄。
师加手势范读。
生模仿读。
3、三读,读出画面。
(1)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
生:破土而出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
生:在空中高飞的黄莺。
生:我还听到了黄莺美妙的歌声。
二月的天空真美啊,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师总结:同学们,原来抓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2)生自学第二句。
师:自读第二句诗,说说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插图。
生:柔美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碰触着堤岸,还想再抚摸着她似的。 把柳树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它的姿态美。
师:你真会读诗,竟体悟出了“春风”,全句无一风字,却无不在写风,为柳树服务。
生:醉人的春烟 给明媚的春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之具有朦胧美。
师:你已经走进诗中,化身为诗人,陶醉在这春光中。
让我们一起陶醉其中,齐读。
补充关于春天的古诗句: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春天是如此的美好所以古人赞春的诗句尤其多,他们有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赞美“春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赞美“春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赞美“春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赞美“春花”)
(3)学习第三四两句诗。
师:本诗除了写春之景,还写了什么事?
生齐读三四两句诗。
A.哪个词指的是“风筝”?(纸鸢)微课介绍“纸鸢”,它是三千年前我们的木匠之祖鲁班发明的。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生答:喜欢)
跟着诗中的儿童愉快地读一读吧。
B.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跑着、跳着、呼喊着,他们要抓住春天,珍惜大好的春光)
C.质疑:为什么“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则因为春天风力比较稳定,风筝比较容易起飞;二是放风筝有赶走霉运的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放风筝凭借风筝在空中遨游来寄托这一年的寄望及祝愿。所以古人对于春有着别样的情怀,赞春又惜春。)
3、借助插图, 背诵古诗
4、古诗新唱 深化主题。
古诗不仅可以读、可以吟,还可以唱。
生先听,再跟唱。
板书设计:
村居
景 醉 春美
人 忙 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