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彩课堂”的标准,最早应该是从教育学中得来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地走进自己的课堂、名师的课堂,渐渐地对“精彩的课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那个“维度”,还有各种“性”(比如“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括丰富了我们对精彩课堂的理解。这里我就来谈谈自己粗略的认识。
一、“趣”字当头
“趣”,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 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 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 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 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和谐的课堂气氛的构建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知悉的基础上,只有做好预设,学生的激情才真正的被点燃,课堂才能真的“活”起来。在讲授《石榴》一文时,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猜其它的水果,比如远看玛瑙紫溜溜, 近看珍珠圆溜溜, 掐它一把水溜溜, 咬它一口酸溜溜。(葡萄)小小坛子, 装满饺子, 吃掉饺子, 吐出珠子。(橘子)学生都跃跃欲试,甚至出现了齐答的情况,接着再出示石榴的谜面;红坛子,口儿小,打开来,粒粒像珠宝。学生便越答越兴奋,进而走进枣庄的石榴园,看看那里的石榴是怎样的。在讲到石榴子的特点时,不是让学生直接走入文本找出相关的语句,而是通过观察老师手中的石榴来说说它的颜色、大小、排列、味道等。石榴的亮相一下子便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了,他们有的运用比喻说颜色,有的结合经验说大小像玉米粒,还有的说排列不规则并且很紧密。取下一粒放入他们口中,尝上一口味道就有了:甜甜的。在此基础上走进文本,师问“那作者和我们想的一样吗?”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自然而然地都能说得很到位,所以整个的课堂学生的小手高举不断,快乐不断。
所以真正的“趣”,是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
二、“问”要精当
读书贵有疑。从古至今亦然。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把提问权归还给学生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设法引导学生学会从问题中探究有价值的问题,逐步掌握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它应紧扣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学生走进文本,以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启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问的目标明确了,去粗取精,努力使提问精当便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自觉行动。
例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初读文本我们不禁诧异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为题, 这里的“小草和大树”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又有什么不同,这里具体指代的又是什么。首先让学生明确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相同吗?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的中心也就把握住了。文中两处出现了“小草和大树”,第一处是出自骚塞之口,含有蔑视和贬义,“小草”指像夏洛蒂一样没有地位、没有名气的人,“大树”指像骚塞一样有地位、有名气的人;第二处,“小草浇灌成大树”是指成功后的夏洛蒂姐妹。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何以此为题。尽管问题数量不多,但容量却很大,它把整篇文章的内容都涵盖其中,一问多能,以约驭丰。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并非问题越少容量越大越好,而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适当。
三、“放”而有法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的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儿童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为指导,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做法。针对具体教材内容特点,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开放课堂学习方式,把课堂学习自主权利交给学生,引领他们主动去积极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詹天佑》一文,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而全文则围绕 “杰出”、“爱国”两词展开叙述。所以本课的第二课时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自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詹天佑的这两方面的特点,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找到相关的语句,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接受任务,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细致严谨,开凿隧道富予创新精神。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有话可说,能够结合具体词语来谈,文章的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开凿,让学生在黎杰的基础上当一回设计师,先画出设计图在口头表述。教师做订正、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这它是师生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个性理解、独特感悟的过程。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生成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课堂。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预设对于每一堂课来说都是必须的。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师本对话,让老师对于教学任务有了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这种预设是不充分的,是有弹性的。既要有课前的预设,更要把握课堂实际,在动态生成中展现个性对话。在教学《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有学生问到:“为什么这里用‘你’而不用‘您’?”面对这个即时生成的问题,我淡化了课前的预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最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吸收他人的信息,点亮自己的智慧,生成自己的认识”,促成产生课堂新的“生成”。这就迎合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感悟就更深刻,“对话”更富“个性”,从而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所传达的主旋律。
总之,正是教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所以他不允许有任何个人的懈怠,需要你不断地学习给自己不断的充电,并且做到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将终生学习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与书为伴,与生为友,将爱灌注学生的心田,用智慧点亮课堂。修内功、修心性,内外兼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精彩课堂的呈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对学生学情的知悉、对文本深入的研究,是教育智慧的迸发——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提升自己,走在学科的前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轻的我们责无旁贷,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尽情绽放语文的魅力,让语文真正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