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发布日期:2019-03-27 10:08 作者:编辑员 来源: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阅读:次 字体:[] [] []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南小恒盛陈绚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的重要教育基础设施,它不仅活跃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活跃了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以语文课堂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如新课导入,若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而且可以酝酿课堂的精彩。如在《草原上的盛会》这篇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我给学生播放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短片,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对盛会的理解和想象。草原指的哪?草原上的盛会又是什么样的?短片的形象逼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沉香救母》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术,通过Powerpoint展示“游戏导入‘猜一猜’环节”,先让学生看图片,猜想人物,演一演人物的动作,然后再亮出答案,最后引出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动作的话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刘国正先生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语文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拐杖,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而信息技术,恰好为我们架起了桥梁,使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增多。如运用视频或通过Powerpointflashauthware课件展示学习内容,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的语文信息量。
  
  如我在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就用视频播放了鸟儿们在鸟岛的景象,用音频播放了课文朗读,用Powerpoint展示了学生课前预习整理归类的生字词读音,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比对,为学生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发挥了正能量。而这种教学效果,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条件下,是无法用两课时达到的。又如,我在教学《识字5》时,一边用视频播放台湾日月潭,野柳,垦丁,阿里山的风景图片,一边指导学生编写导游词。因为有信息技术将大量的课文信息再现在学生眼前,弥补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足不出门,已知台湾,又唤醒了学生对保护自然、学会控制、禁止贪欲行为的意识,达到了教书育人的预期目标。
  
  三、信息技术,引导了语文课堂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绪,实现情境教学,启迪学生思维。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初见课题,已很感兴趣,读完课文后,觉得这乌鸦还挺有趣,但是一系列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接踵而来,比如这石头太脏了,乌鸦不是吉祥的鸟这种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充斥着课堂,怎样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成了问题,于是我播放了《乌鸦喝水》的视屏,让孩子们感受其它乌鸦与这只聪明的小乌鸦的不同。  
  四、信息技术,创新了语文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较差,缺乏活力。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还会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不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学习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课文词汇时,我都是课前先让学生自主发现、小组交流,然后我才通过幻灯片把归纳的词类、字音、字形展示出来。通过这样对基础知识日积月累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创新。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改善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法,还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发现、搜索甄别,理解分析、总结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发展模式:阅读——质疑——感悟——创新。
  
  就以指导学生编写图文并茂的导游词《走进台湾,最美宝岛》为例,探讨学生撰写导游词的整个过程是一种创造、创新的学习过程,说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首先,学生学会编写导游词《走进台湾,最美宝岛》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其中不乏创造。其次,学生要掌握制作素材,收集相关的资料等,都要求学生有创造性的思维,尤其要从导游词创作的全局去考虑每一个步骤和细节,进行导游词的布局、谋篇、设计和创作,第三,学生要认真整理素材,撰写去台湾旅游的文字材料,剪辑收集到的各类图片、物证,这也是一种创造。第四,学生进行导游词设计和创作,才能使创造性过程以成果的形式完完整整地展示出来。这一系列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选择、抓取和甄别能力,最终将创作性成果《走进台湾,最美宝岛》导游词完整地展示出来,最后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理想。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很多难题迎刃而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增添了色彩,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人机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友情链接
教育类网站
政府类网站
校园类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