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陈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雅的情趣。作为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有着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阅读天赋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个孩子的天赋都能得到及时而充分的挖掘。阅读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孩子们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同,因为学习能力的掌握,90%以上是可以靠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开发出来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独特的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我就经常会在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一些课外故事或者历史小故事,并适当留一点悬念以刺激他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进行阅读,以此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
(一)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苏赫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适合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应从孩子出发,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现在市场上各种儿童读物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指导。
首先要选择学生喜欢的书籍,当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时会读的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感到枯草无味,不知所云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所以,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是应当遵循的第一原则。
其次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再次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事,像童话、科学幻想小说,如《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太空历险记》;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
结合我所执教的三年级,我会给家长们以及学生们提供一定的书单,例如《千家诗》《三毛流浪记》《宝葫芦的秘密》《安徒生童话》《长袜子皮皮》《亲爱的汉修先生》等。这些可以学生们在故事童话忠获得一些感悟,了解一些人生哲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语感,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从结果来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此类书籍,在课余的时间段都能自主阅读,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可以开始自主阅读一些相对较难更深层次的书,这就是阅读基础牢固的表现。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有的学生凭着兴趣,走马观花地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耳到——就是指耳朵要听见自己的读书声;手到——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通过阅读,在书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心到——就是阅读时一要心思集中,全神贯注,二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口到——就是阅读时要动口认真朗读,对好文章和文章中的精彩片段、佳句、妙段还要熟读成诵。眼到——就是阅读时一定要看着书,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要看仔细,看清楚。
我会要求我们班的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几项任务:1、积累好词好句并摘抄在本子上。我们班的学生每人一本好词好句本,已养成每天积累词句的习惯。2、写读书笔记,不拘于形式,可以摘抄书中喜欢的段落,可自己概括文章的内容,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甚至可以进行再创作,改写续写等。
同时学生们还要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而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现在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前不久,“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发表的观点引起了热议:“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此话一出,惊讶四座。汶汝民接着补充说“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所以就告诉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速读教育,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有的书要详读,有的书只需要略读。略读,就好像对庄家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的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在阅读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