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9-03-25 16:34 作者:编辑员 来源: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阅读:次 字体:[] [] []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语文 班主任 阚小洁

【本文摘要】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以及为后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终身受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   兴趣   坚持  方法 

【正文】

小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等处于渐长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以及为后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终身受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先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想读书。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今的孩子读书习惯不好,原因之一是兴趣欠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书一小时等活动,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

(一)教材激“趣”

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接触的就是教材,而阅读得最多的还是教材,而教材的有些内容又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教师就可以有意引导,充分利用好课内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这种阅读活动,既是“课文”的补充和拓展,又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例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这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及他们的突出事例,如:《三气周瑜》《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空城计》等,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里面提到的那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是一本充满传奇历险色彩的书籍,文中仅只是简单介绍了这本书,为了激起学生阅读该书的兴趣,我又加述了几个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场面,比如,“他是如何克服万难在岛上生存下来的”“他是如何和野人搏斗,救出‘星期五’的”……

教学巴金先生的《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海上日出》《繁星》等。

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故事激“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饭后空闲时间,常常给学生读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书籍,如《淘气包马小跳》《快乐星球》《皮皮鲁历险记》等,而且从不读完,就像放电视连续剧一样,到最精彩处,就戛然而止,“欲知后事,请自己阅读”我就此收住,然后再把图书馆借来的这些书籍摆放到我们的图书角,提出阅读图书注意事项之后,接着我就宣布“今天的集体读书活动到此结束,其余时间为自由阅读时间”,学生就会涌向图书角,找寻各自急于知道后事的自己感兴趣的读本,一个个埋头苦读起来。学生的读书兴趣自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活动激“趣”

阅读兴趣虽然有了,但只局限于有趣的故事书,需要进一步引导。接着,我召开了一些读书活动。如:“有奖知识竞答”都是一些课外书籍中涉及的名人趣事、地方风俗、城市特点等,并且适当奖励一些学习用具;“我知道”说说你了解到的动物特性,说说你知道的昆虫种类,评出“未来的某某专家”称号。这样几次后,学生的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故事兴趣浓厚的书籍,而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涉猎到各类书籍,尝到书籍带来的乐趣后,阅读的兴趣日益浓厚起来,到后期,居然提议不让我再读,时间由他们独立支配……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坚持阅读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意义深远,但小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容易接受暗示、从众心理明显。学生在班集体内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时间阅读的话,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因为毕竟是小学生,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如果一旦有部分学生贪玩发生动摇,就很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还没有成为定性习惯之前,就会自动放弃。所以,老师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坚持阅读。

(一)保证阅读时间

     于是,我们除了按时在校开设的阅读课上,进行大量的阅读之外,又增设了一个“午读”时间,为了保障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充足时间进行阅读,我制定了“午读”制度,即从每天中午140开始,到220为止,专门划出这40分钟的时间,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任何任课教师在这一时段内不允许布置作业,任何学生在这一时段里不准做其他作业,只能专时专用。

(二)保证充足书源

时间保证了,书源更要有保彰。班长要不断为“图书角”更换图书名目,也就是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及时归还图书馆,便于其他班级借用,同时为班级再借阅新的读本,保证班级每一位同学有书可读,同时还提倡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书籍带来,做到资源共享,达到“一等于五十”的高效换算,即,带来一本书,就可以读到五十本书。从而充分利用好这专用阅读时间。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好阅读纪律,让学生学会安静的阅读,用心的阅读。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动笔阅读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圈点勾画和作批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记忆的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因人而异。但针对小学生,教师应该授之以法,长期训练,才能促其养成习惯。

所以我重点教给学生“圈点勾画”“作批注” “写读书笔记”等动笔读书方法。

(一)圈点勾画:

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我很细化的交给学生动笔方法,如:初步阅读时该如何圈点勾画,要标注那些词句?我为学生例举以下常用几种:(1)生字词;(2)关键性字、词;(3)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4)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5)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然后又具体地进行指点该如何进行具体操作。

作为小学生,识字量毕竟有限,所以,初读一本书时,最先碰到的就是生字难字,这时,就可以在其下面加小“○”,读完一遍后,翻开工具书查看,随后在其上面标注拼音;对一些关键性的、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给其圈住,依然是初读完后集中查出注释,在其旁边作上批解;对那些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画上“       ”,随后反复多读几遍,从而理解其深刻含义,也便于以后进行精读;对那些能体现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的句段画上“       ”;对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画上“     ”反复研读;需要分段、层的,用“||”,疑难之处打“?”。

(二)作批注:

初次阅读,可以进行圈点勾画,再次阅读时,就要进行随机批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如果能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批注,不但会理解文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

所以,学生在读书时就可以用“——”标出重点句,用“     ”标出精彩句,并在旁边及时标上自己的见解、看法;用“?”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可在旁边标上自己的疑惑或自己的建议。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

(三) 写读书笔记

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又分两版块进行1、“摘抄” 2、“写心得体会”。目的让学生养成“多摘” “多写”的好习惯。“多摘”,对读物中的佳句、名段、好词分门别类,摘录下来,为将来的应用,积累知识; “多写”,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就写心得体会的良好习惯,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篇章,根据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好心得体会,哪怕两三句话都可以,求得是一种习惯,一个积累。日积月累下来,可以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分析品评能力。并经常检查、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圈点勾画”“作批注”“ 写读书笔记”这一系列的动笔经过,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

“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让我们都来重视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吧!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你为孩子创设阅读条件了吗?》

《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

友情链接
教育类网站
政府类网站
校园类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