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阅读,更要“悦读”
——关于自主阅读的点滴思考
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语文 张凡
华灯初上,身边是可爱的孩子均匀的呼吸声。楼上勤奋的小女孩还在不紧不慢的弹奏着古筝,一曲一曲,一遍一遍,如一股清泉在静默的黑夜里流淌。明天周末,每一个忙碌的工作日,都赋予了周末更多存在的价值。
时间啊,就这样走到了2019年。2019年意味着最小的一批八零后就要迈入三十岁了。而立之年的我们,学生时代听到的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口号像魔咒一样在空气中回荡。这也让文科生的我们对未来不知所措。
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为母语的语文,终于挣脱了多年的桎梏,走上了让人膜拜的神坛。语文老师们终于能仰天长啸“得语文者得天下”。然而语文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语文中脱颖而出,阅读就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得阅读者得天下”。无论是教材的设计,还是教育的甄选制度,亦或是命题形式等,我们都能看到“阅读”这个指挥棒的导引。就像茫茫大海上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每个人都在说阅读:父母让孩子阅读,老师让学生阅读,领导让下属阅读…… 顷刻间,阅读像一股巨浪扑面而来。
一、阅读,生命的愉悦
三十岁的我们,大致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组成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身边有人就说“要从小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会坐了’就可以带他读绘本了”。小小的人儿还没有尽情探索世界,就开始接触很多很多的图画书。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绘本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妈妈们为孩子们精心挑选,解锁主持人的新技能,绘声绘色的讲述着。时而激情高亢,时而宛转悠扬,配合着精美的图画,给孩子呈现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拿着撕一撕、咬一咬,尝尝他的味道。是呀,他们还没有自我意识,还无法感知其中的乐趣,但这是他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这个时候,可能我们要的并不是孩子会“读”,而是“悦”。只要他对我们的阅读感兴趣,感到开心,就足够了。每一个生命
二、阅读,学习的愉悦
越是简单的道理可能执行起来越困难。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慢慢的,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老师们就会督促孩子多阅读,多积累。低段的孩子,可能更强调亲子阅读。有些家长就开始犯难了,读什么呢?一个发小就让我给他推荐适合她孩子读的书。责任重大,我就请教了学校三年级的老师。三年级老师给我发了个文档,里面洋洋洒洒推荐的好书不下百部,大致如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目。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书,必定是茫茫书海中最适合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紧张的学业面前,必定是不能一一穷尽的。如何选择读本的确是做好阅读的第一关。我没有读过的必定不敢枉然推荐。无论怎么推荐,兴趣还是第一位。纵然这本书千好万好,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也都毫无意义。要阅读,一定是要“悦读”的,我总这样想。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辨别和选择的能力,那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如何去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呢?今年参加“和美课堂”,聆听了王文丽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如醍醐灌顶,对孩子们的阅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次王老师教学的是《兔之眼》。王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窗边的小豆豆》入手,引出《兔之眼》。然后出示图片,通过谈话讨论,交流人物的特点,猜测人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走进文本,一探究竟。继而通过提问、猜想等各种形式,层层深入,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去阅读。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孩子们开始对整本书有了兴趣,那些老师留下的疑问都会带着孩子们去主动阅读。那些他们的猜测和见解也将成为调节他们阅读的催化剂。
王老师的阅读指导,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当我们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可以从文本出发,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渴望去读,喜欢去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当孩子愿意主动去阅读,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时,“悦读”才算真正的开始。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他们还没有习得阅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利器。如果仅仅依靠兴趣去维系,可能收效微乎其微。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读书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让他们会读,从而更加愉快的进行阅读,实现“悦读”。
每当一件事情开始时,我们都期望能有好的结果,新的收获。阅读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附上了功利的色彩,家长或老师们总是期待能得到些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总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他们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但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做到。要说阅读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可能我们无法用物质或者有型的东西去衡量。但变化肯定是有的,只是于无形无声处变化罢了。斯金纳曾经说过“当你把学校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其实阅读也可以同理,读了什么忘记之后还剩下的东西,那就是读书的意义。所以,当我们坦然面对阅读时,可能会收获更多。
三、阅读,精神的愉悦
好像当了大人以后,我们总有着各种各样的琐事,这些都会成为我们阅读的绊脚石。我们也在阅读读,但我们读的东西越来越零碎,范围越来越狭窄,目的越来越功利。每天我们会接受到各种讯息,一个个吸睛的标题、一次次潮流的新闻都会耗费我们很多的流量和时间。但是这些讯息也会很快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很难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什么。作为老师后,我们的阅读似乎也和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今年学校围绕市级课题,给我们的必读书目是《现代教育技术》。大致的翻阅了一下,大多是和教育技术有关的一些理论和个别实践活动,读起来非常的机械和乏味。像这样为了工作或通过考试的阅读,严格来讲那不是阅读而是学习。因为阅读,是为了得到快乐,是为了达到精神的愉悦。因此,阅读也许不能帮你找到工作,不能助你升官发财,但它会使你的生活更丰富,生命空间更宽敞。 阅读到自己喜爱的作品,阅读之际,总有一股生命被唤回的感觉;而一个有感觉的人,必然对人性保持相当程度的关心,一些文学作品每每触及我们共同的人性。因此,只要对人生与人性有兴趣的人,一定都乐于阅读。当然,这种阅读者必须除了实际之外,也喜欢想象的人。一些极端缺乏想象的人,无法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的欢愉悲哀产生了解与同情,阅读之际必然无法感动。毛姆说过,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避开生命中的灾难。一个衷心阅读的人,在阅读的时候,也许会让你暂时逃避现实,但阅读过后必会使人更有智慧去看待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一本可读的书,必定意味书中某些事物与你有所关联,虽然有时感觉神秘而不可解,但总会让你对人生有更多、更深刻的体悟。
我们期待的是,在等车的闲暇、工作的空档,亦或是床头灯前,都是一个个阅读的身影。可能没有炫丽的画面,震耳的音效,但那些流淌的文字一定能在你的内心深处激起阵阵涟漪。偶尔抬起头来,彼此会心的一笑。此刻,“悦读”的光辉一定格外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