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无人舟自横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
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语文 班主任 何梦
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滋养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食粮。每一个中国孩子口中都会自然流淌出这样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腾飞的梦,军事强大的梦,更是文化复兴的梦。复兴文化,让古典的诗词艺术焕发夺目的光彩是我们每一个新时期中国人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如下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名高段的语文老师,如何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孩子的古诗词积累,我做了以下尝试,下面浅浅地谈一谈。
一、 由作者生发,增加数量增长“厚度”。
我们的教材中一学期一般会安排两篇课文是古诗教学,一学期教授四首古诗。这个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在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连“一粟”都算不上。那么如何在教诗的过程中丰富孩子的诗词积累,由诗及诗呢?
我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由作者生发。比如在教授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我们介绍了作者杜甫的生平以及他的人生际遇。高年级的孩子对人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体悟,因此对杜甫颠沛流离又始终怀有理想的人生充满了敬意,对杜甫这个人也有较高的兴趣!借助这个契机我适时地给孩子们补充了两首杜甫风格迥异的诗,同时又让孩子自己回家再搜集两首杜甫的诗带到课堂上交流,全方位地去认识杜甫这个人。由此一来,由作者的一首诗到多首诗,作者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前立起来了,孩子们的古诗积累无形中也丰满了。
第二首诗是陆游的《示儿》,陆游也是一位“可讲”的大人物!他是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武双全,满腔的报国热情。从他的人生轨迹中给孩子们引入他的诗他的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
这便是由作者生发,诗的数量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形象更饱满动人了,诗人的灵魂更加可感了,有了厚度与重量。
二、 由汉字生发,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
由教材中的生字也能教古诗?是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比如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这一课,其中就有“郭”这个生字。先是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了“郭”这个字的字义,它其中一个意思是“城墙”。于是问同学们:“在古诗中就有‘郭’当城墙来理解的例子,你能试着举一个吗?”很快便有同学想到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顺势就给他们补充了杜牧的《江南春》。当然还有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那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亦是千古描绘风景的佳句。
继续启发孩子们的思维,由唐诗讲到了年代更久远的诗。让孩子对“诗”有更深的了解——“诗”不止只有唐诗,《诗经》、《古诗十九首》、宋代的理趣诗、清代小品文风格的诗……诗的脚步从未停歇。而关于这个“郭”字不只是唐诗中才有,早在《木兰辞》中便有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同样汉字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独立存在的个体,由汉字生发,由字及诗,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体,由个体到整体,在时间上空间上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一同朝前发展。由一个汉字为孩子补充一首诗,既丰富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又激发和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三、 由民间故事到古诗,传统一直在延伸。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们历时久远,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被牛郎的勤劳质朴、织女的温柔善良,被他们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所打动,同时又为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而愤怒!孩子们天生喜欢听故事读故事,被故事所吸引!《牛郎织女》的故事一代一代传承,岁月在丰富这个故事,一代一代的文人在用自己的心灵与文字解读着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词一代代流淌。本课后我给孩子补充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杜牧的《秋夕》、秦观的《鹊桥仙》,加深了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与体悟,同时也引导孩子们学习“对待同一种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十分重视这些民间故事、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 由“剧”生发,潮流为语文所用。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总是对新鲜的刺激的事物感兴趣,儿童也总是对成人世界的一些事物充满好奇之心。所以高年级的孩子往往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流行偶像、流行歌手,喜欢看热门的综艺节目、电视剧。作为学校和老师一味地去“堵”当然不可能,“疏”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基于以上两点怎样让潮流的歌曲、电视节目为语文所用?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是这样尝试的。
比如和他们一起听一首《龙文》,并一起找一找这首歌里出现了多少个中国文化的意象!孩子们最多的找了十几个,而我说有23个!孩子们兴趣盎然,和他们从宫商角徵羽讲到“竹林七贤”;从“牛郎织女”讲到《孔雀东南飞》;从琴棋书画讲到古典诗词…….激起了他们学习祖国语文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使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最近很流行的热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孩子们都想看。于是我试着把电视剧引入语文课堂,由电视剧的片名讲到李清照的词,丰富了学生宋词积累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对词人高尚的情操、风雅的生活有了具体可感的认知。由电视剧中的一场“流水宴”讲到了“曲水流觞”讲到了《兰亭集序》,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对美好、优雅的生活方式心生向往。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由“剧”生发不仅让课外的素材变成了“教材”,语文课程的外延得到扩大,孩子们的诗词积累得到了丰富,而且还无形中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们会觉得老师是理解我们的,老师是能站在我们的角度的,我对老师是有认同感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教学效果也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是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
总之,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浩瀚与博大,高山仰止、壁立千仞。而诗词是语文学科的“乳汁”,滋养我们的语感,滋养我们的智慧。学好古诗词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做好的事情,而教好古诗词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希望我的诗词教学是诗意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更是一种“自觉”的,“自然”的过程。每一首诗每一阙词流进学生心里的过程便是每一棵小草静静长在渡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