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语文 高丽萍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维僵化、作文模式化的现象展开论述,并提出求异思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之一,这不仅是写作本身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文章从作文命题、作文立意、作文选材、作文批改四个环节出发,论述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并分析了在求异思维能力训练中可能存在的偏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求异思维 培养
一、作文教学中需要求异思维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文教学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地运用各种器官观察、感受、体会周围的事物,思考生活中各种现象,包括人、事、物、景等,并让学生通过笔杆来自主表达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向往。教师只能发挥其客体功能,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而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之上。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主体位置必须得到尊重,教师不能“为课本而教,为考试而教”,必须明确是为学生而教。
可当前,我们很遗憾的看到,作文教学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误区,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颠倒了学生与教师这种主客体关系。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而是让学生背范文、抄范文,考试时克隆范文,完全是为考试而教;一些教师则照本宣科,为课本而教,在作文题目、内容、文体、表达方式一成不变,完全没有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实际等。
作文和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任何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作文则是有形的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因此,没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就没有作文创新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与众不同的文章。写作时作者独立实行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而过去很长一短时间里,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往往把重点建立在作为客体的文章写法的规律上,而不自觉地忽视了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常常造成学生写作活动失控的现象和局面。
为此,当教师把有关写作的理论知识传授个学生,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把求异思维的意识引进写作教学机制,逐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写作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逐步为之建立较系统的关于求异思维作文的训练方法。求异思维是从某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出发,向着多种指向、多种目标而拓展,从多方面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方式。它不满足于所谓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要求思维过程中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构思、方法、见解和方案,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结论的思维成果。它是摆脱习惯定势达到的一种思维成果,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支点,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这种思维方式不但要看到异中之同,而且要认识到同中之异,不仅从一般的、动态的因素作用下,客观事物的可变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知识优势等。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花,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思维向四面八方去发散,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种大胆的设想,以求光芒四射的智慧。教学不只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能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呢?或许,从作文命题、作文立意、作文选材、作文结构、作文批改五个环节出发进行反思,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在作文命题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是点睛之笔,也是展示作者才情的第一道窗户,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富有新意的好题目,它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读者急于读下去。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题目求异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热情,拟出更多有创意的好题目。
首先,可以采取“发散性”题组,即从某一个中心出发,引导学生拟一个题目系列。例如,以“书包”为例,让学生自由想象,拟出一个题目系列:《书包写真》、《书包与科技》、《书包——平凡中又不平凡》、《书包里故事多》、《“沉重”的书包》、《“书包”奇遇记》、《书包咏叹调》、《我与书包的对话》、《妈妈的书包》、《书包与师生情》,等等。《书包》这样一个题目无疑是平淡无奇的,平淡得会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难以产生写作激情,更谈不上启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但如果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努力使之平中见奇,以它为出发点,拟出各种各样体裁,各种风格、各种内容的文章题目系列,学生必会觉得新鲜、有趣,从而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觉得想写、能写好。
其次,寻求逆向求异,开展“反弹琵琶”训练。平淡的、常规性的、似曾相识的题目,不但难以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不利于推动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因此,应该力求使题目呈现较浓的思辩色彩,呈现超常规色彩。例如:“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是比喻一个人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成语,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立一个《黔驴未必技穷》的题目。又如“东施效颦”中东施姑娘历来是被人们嘲笑的对象,跳出习惯圈圈,对事物进行夺位的观察、多向的联想和逆向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立意新颖、求异,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写出自己特有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看问题、分析问题要深入,通过现象看本质,不步人后尘而人云亦云,要发人之所未发,言他人之所未言,从而使自己的立意新颖。
应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以达到立意创新的目的:
第一,根据求异思维的发散性,在一个命题面前,引导学生尽量多设想几个论点,尽可能挖掘事物的多义性,以扩大选择余地。例如让学生以《从牛谈起》为题目进行立意,并要求每个学生不少于三个。从牛即使老了,也全身是宝入笔,写到老有老的用途;从鲁迅先生自比是孺子牛,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矛盾自比为牛尾巴上一根毛入笔,写到伟人的谦逊和自己的感受;从牛的不同品种写到不同的对待,发挥它们不同的作用;种种立论,不一而足。这样,学生把原来没有意识到的有关论点联系起来,加大已有信息间互相碰撞的概率,从而开拓思路。
第二,根据延伸性特点,引导学生对同一命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论点。例如,写《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时学生往往停留在一个“面上”而拓不开新路,这时要引导纵向思考:“看今天—忆昨天—想明天”,更要海内海外展开,将目光投向民族与和平的深层次,让历史和现实人类的理解紧密相联,从而在博大之中确立有力的论点。
(三)在选材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写文章必须选材。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是砌成文章大厦的砖瓦,因此,如何使选取的材料在所有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运用求异思维。求异,就要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发现差异,才能选择新的角度。苏轼《题西林壁》一文说明了社会生活、客观事物都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既要“入”山,又要“出”山,横看,竖看,正面看,侧面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把握整体,认识全貌,并加以比较,从而比较有角度,避开别人的“轻车熟路”,才能不落窠臼、标新立异。
作文选材要根据题目、中心等进行。之所以会出现雷同,是因为大家的思维都朝着这个方向,缺乏灵活性。如写同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成绩好、品德好的同学,想到的是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事。其实,一个班有很多同学,一个人也于很多方面,有优点,又有缺点,有朴实的,也有诙谐的。就算是优点,也有许多不同,如意志坚强、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工作负责、、、、、、只要灵活一些,我们会发现在相同的东西中,换个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在写作训练中,我们要训练学生勇于打破定势思维,梁在同中求异的选材本领。要鼓励学生不受传统观点束缚,敢于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角度观察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用逆向、纵向、多向等多样化的思维来选出新异之材。
(四)在作文批改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作文批改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下评语。教师的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不能不认真反思的问题。如果作文评语没有体现活泼的思维,不是以多为多向的主题认识格局去思考、去评价学生各式各样的作文,而是以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套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各种色调的作文,那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相反,只会扼制、窒息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果说,智慧启发智慧,那么“模式”就只能复制“模式”。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时,应重视批改的指导思想、批改的立足点。因而,作文批改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
很多教师在下评语时,有以下误区:
一是全能式批语:在这种批语中教师扮演“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费劲心思写的几百字,教师三眼两眼即已看完,随意写上几句格式化的批语,就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学生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效果?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何况我们欣赏的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中学生的作品?他们的思想、情感、看问题的角度都与成人不同,我们怎能要求他们太多?而我们教师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符合自己审美观点的作文才被认可,反之就被打人“冷宫”。这种情况下再好的千里马,也有埋没的时候。
二是认真式批语:写这种批语的教师一般比较认真,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不停的专注的看作文。从立意、内容、语言都要认真“寻找”,怕有遗漏的地方,怕有失误之处。今天忙看四五本,明天一有空闲就看十几本。往往是看了前面的忘记了后面的,即使篇学生作文,往往要看一两个星期。而学生做完作文后,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十分关注。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求知心理,要设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批改完毕,迅速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能及时总结。如果拖延时间太长,学生淡忘了写作的印象,教师批改、评讲的效果就比较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批改时应做到:侧重性作文批改,不能巨细无遗,面面俱到。要紧扣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重点突出,有计划、螺旋式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每篇作文从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全面要求,毕其功于一篇是不可能的。“重点突出,学生可获得实实在在的启迪”,于漪老师的体会是深刻的。在批改过程中,要重批少改,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尽量保留原文原意。如果修改过多,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潜力,学生对老师的修改甚至产生误解和反感。
启发性作文批改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通过点拨、诱导,启发学生思维,挖掘知识潜力,让学生知晓怎么样、为什么,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位教师在学生写母亲的作文后面有这样的评语:“XX,你塑造的母亲很感人------,只是文中她说的一句话好像不是她说的(不符合人物身份)。作文讲究创造性,你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能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切忌模仿他人。想一想她究竟该怎么说?------”这则评语既肯定了学生的成功之处,又启发了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再创造。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评语不是学生登上作文高峰的阶梯!启发性的批语要诚恳、亲切。多用商酌的口吻,学生乐于接受,喜爱思考,达到完善作文的目的
还有,要注意批改多样化,能改变呆板、单一的批改格局,“既节教师之劳,不损学生之益。”(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多样化可以是精批、略批相结合;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相结合;个别批改和集体批改相结合,等等。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作文批改的模式。魏书生老师坚持十余年不批作文,作文几乎都是学生批改,而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高便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训练“求异”,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到较高档次,并给作文立意选材等开辟新天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并不断设计一些有教益的题目去训练,将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
注:
(1)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2000年.
(2)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石生珍.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2007年第8期;77页
[4]江志华.加强求异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J].科学探究园地,2007年第8期:115页
[5]林春艳.新课标下求异思维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2007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