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张永雪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了解黄山三大奇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请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说到黄山有四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绝吗?
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师:在这四绝中人们最情有独钟的是……?
生:奇松
师:黄山奇松多不多?
生:多
师:第一自然段怎么写黄山奇松多的?
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师:这么多的黄山奇松,那作者重点为我们介绍的是哪几棵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来,找好请举手。
生:重点为我们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师板书)
二、精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一)品味迎客松
过渡:那从作者对这三棵松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第二自然段,请看默读要求,同桌之间也可以商讨一下,想好请举手。
生:我觉得奇松的姿态奇。(师板书“姿态奇”)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奇松的姿态奇呢?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这两句话中,有哪些词语写出了迎客松的姿态是非常“奇”的呢?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枝干斜神。
师:非常好。你喜欢迎客松吗?
生:喜欢。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喜欢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喜欢。那你能不能像她一样也来读读这两句。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到了迎客松的姿态奇,那陪客松的姿态又奇在哪儿呢,谁来说一说。
生: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师:陪客松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地大。
师:你是从哪个看出来陪客松非常庞大的?
生:“绿色的巨人”。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感觉我这句再读一读。
师:那谁来说一说送客松的姿态奇在哪儿呢?
生: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描写送客松姿态的关键词,你圈画了嘛?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姿态独特,枝干盘曲,天然盆景。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总结过渡:刚才三位同学说到黄山松的姿态奇,有没有同学发现黄山松还有哪里奇?
生:生命力顽强。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这里有一个词,“饱经风霜”,课前让同学们查过字典,谁来给我们说一说?
生: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师:那你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字典中的解释说一说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文中是指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的风霜雨雪。
师:那迎客松到底经历了什么磨难,作者才说它“饱经风霜”呢。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黄山松大多扎根在岩石缝里,没有泥土,枝丫都向一侧伸展。它们的根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随风摇曳着,为的是能够更好的迎接雨露,拥抱阳光。山峰陡峭,土少石多,迎客松就是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霜雨打,但它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我们一起再把这一句读一读。
师:除了饱经风霜的黄山松,你还见过什么是饱经风霜的呢?公园里的古树,是不是饱经风霜。
生:是
师:我们的万里长城,是饱经风霜?
生:是。
师:那我们勤劳的爷爷奶奶脸上爬满了皱纹,是不是饱经风霜?
生:是
师:那这个可爱的,萌萌哒的宝宝可不可以说“饱经风霜”呢?
生:不可以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那你能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写一个句子呢,就写在课后习题三。
生1:奶奶饱经风霜的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我家门前的大树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傲立风中。
过渡:在这一自然段,我们了解到黄山松的姿态奇、生命力强,你们挺直了腰板坐在下面,就像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那老师来找一位迎客松,一位陪客松,一位送客松。请三棵松树上来介绍一下自己,介绍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
师:迎客松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吧?
师出示大屏幕,生朗读。
师:陪客松也来介绍一下自己。
师出示大屏幕,生朗读。
师:送客松也给我们介绍介绍自己。
师出示大屏幕,生朗读。
师:听了这三棵松树的介绍,你认为你们这三棵松树作者评价最高的是那一棵松树?
生:迎客松。
师: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那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就是人们想起黄山松,就会想起迎客松,想起黄山,也能想起迎客松。
师:为什么说迎客松就是黄山松的代表,整个黄山的象征呢?为啥陪客松,送客松就不行呢?
生:他的寓意好。
师:是啊,就是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它能够成为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师:其实迎客松不仅是整个黄山的象征,甚至是安徽的象征。
(出示安徽电视台台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生:安徽电视台台标。
师:同学们知道电视台是我们安徽对外的一个窗口,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对不对,为啥要用迎客松作为我们的台标呢?
生:表示我们安徽人民非常的热情好客,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安徽做客。
师:(出示人民大会堂迎客松国画)这是哪里呢?
师:同学们是不是不知道了?这是我们的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有一副迎客松的铁画。据说,这幅迎客松铁画最开始是放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一次,周恩来总理到安徽厅观赏,看到这幅画大为赞赏:“这幅铁画做得太好了!铁打的迎客松,象征我们祖国的万古长青,再说我们中国人好客,迎客松的寓意很好。”就这样,周恩来一眼看中了这幅《迎客松》,并指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待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陪着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起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所以迎客松不只是安徽的象征,也是中国的象征。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觉得迎客松能不能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能不能成为黄山的象征?
生:能
师:迎客松就在我们的安徽黄山,我们作为安徽人是不是很自豪、很骄傲?那带着我们自豪、骄傲的情感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在这一自然段先向我们介绍了迎客松,再介绍陪客松,最后介绍送客松,顺序可不可以换呢,为什么?
生:不可以(逻辑顺序上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师:那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再次领略这三棵松树的奇把。(PPT展示填空)
三、自学品悟第三自然段
过渡:黄山不仅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黄山松,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在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排比句。(生说,师出示句子: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排比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排比句读一读。
师:除了用了排比句,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2:比喻句。(生说,师出示句子)
师:“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作者为什么没有继续写下去,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呢?
生:还有很多其他姿态的黄山松。
师:所以作者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出示图片)
师:那就请我们的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还有哪些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