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会飞的抹布在帮妈妈洗碗!” 合肥市庐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定格动画教室里,三年级的孩子们正用 “画时画王” 定格动画创作软件,将对妈妈的爱变成会动的暖心动画。这场以 “技术 + 情感” 为核心的创意课,让孩子们化身 “动画魔法师”,用一帧帧画面点燃了创意之火。
课程以 “动画王国探险” 开场。彭老师举起黏土人偶提问:“《阿凡提》里的小毛驴怎么动起来的?” 当《神笔马良》的黏土画面与《葫芦娃》的剪纸动画在屏幕交替播放时,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定格动画的角色分类有木偶角色、剪纸角色、黏土角色和真人角色等等。他们明白了定格动画的“材料自由”:角色和场景不拘泥于特定形式,身边的任何材料(黏土、纸张、布料、玩具甚至食物)只要能被固定并逐帧操控,都能成为创作的媒介。
在初步感知环节,彭老师通过对比平面动画、三维动画和定格动画的特点,让孩子们理解不同动画形式的奥秘,“动”的原理在于“逐帧拍摄”微小的变化,并通过快速连续播放形成运动幻觉。这些关于“逐帧原理”、“耐心精确操作”和“材料普适性”的核心知识认知,如同为他们打开了工具箱,让接下来的创作构想瞬间有了落地的可能和方法。当看到课程主题《妈妈,我爱您》时,有同学立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做妈妈给我讲故事的场景”,还有同学说:“我要让动画里的自己给妈妈洗碗”,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快变成了小组讨论的核心剧情。
“画时画王就像魔法口袋,咱们分四步把爱变出来!”随着彭老师的示范,孩子们的鼠标在界面上跃动起来 ——
第一步:搭建爱的场景:在软件的背景库中,各式各样的场景如“温馨客厅”“花园小径” 让孩子们挑花了眼。有小组选好了心仪的场景,却错误地将场景图层放在了最上面,挡住了其他图层,彭老师借机讲解 “图层如叠积木,先搭舞台再放演员” 的原理,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图层的正确摆放顺序。
第二步:定制角色形象:软件中人物库的角色也是千姿百态,而为了让动画的制作更加方便,每一个角色都需要单独待在自己的图层里。“我要让妈妈坐在餐桌前吃早餐”“我要让机器人帮妈妈做家务”,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将想象中的画面填充进软件中,背景画面瞬间丰富鲜活起来。
第三步:给角色形象上色:油漆桶工具成了创意爆发点:“我要给妈妈画彩虹裙子!”“我的头发要染彩虹色!”孩子们兴致高昂创作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上错颜色、将颜色涂出线条之外等错误,于是彭老师演示 “撤回键” 功能,这是动画界的橡皮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可以先大胆画,不满意再改!”
第四步:合理添加画面装饰:“工具” 栏里的植物、动物、道具琳琅满目,可以如拼图般被随机拖拽组合,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有的将花瓶插满鲜花,有的将墙面挂上照片,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
课程结束,一位同学感慨:“原来做动画这么不容易,妈妈平时照顾我一定更辛苦!”这堂动画课恰似一颗创意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间——从最初惊叹于经典动画的奥秘,再到亲手实践掌握“逐帧拍摄”的核心原理、体验亲手选取角色、场景的搭配,最后理解“耐心”与“精确”是让幻想成真的魔法钥匙。孩子们不仅系统掌握了定格动画“画时画王”软件从构思、角色场景制作、给角色上色等全流程方法,更完成了一场技术与情感的双向成长:他们借用动画技术传递内心温度,让冰冷的科技承载起温暖的情感,真正实现了创作能力与情感表达的共生共长。
图文:彭金雯
初审:汪佩瑶
复审:胡朝静
终审:高 菲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