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实践体验"的要求,在芒种节气到来之际,合肥市五一小学组织三四年级师生开展中草药香囊制作劳动实践活动。学校通过过识百草、研古方、制香囊的完整劳动链,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校园生活,让非遗传承成为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
察百草知节气
时值仲夏芒种前夕,三四年级学生跟随劳动教师走进校园百草园,指尖轻抚艾草挺立的叶脉,俯身细嗅薄荷的清冽芬芳。迷迭香的松木气息、霍香的草药幽香交织在夏风中,教师以《本草纲目》为引,揭示古人“芒种三候,药草丰茂”的时令智慧。孩子们用观察笔记描画叶片形态,记录“艾可驱蚊、薄荷醒神”的药用特性,让节气知识从书页跃入草木间。
巧手香囊传匠心
新采的草药在石臼中散发清香。学生们分组协作:捣碎艾叶霍香调配防暑配方,揉合迷迭香薄荷制成安神香包;绣绷撑开绸布,彩线穿梭间,三角粽形、锦囊方枕等香囊渐次成型。细密针脚里蕴藏“捣药成未、缝布为器”的非遗技艺,佩戴于身的不仅是驱蚊防病的香囊,更是亲手复活的千年药香记忆。
“这是中华智慧,这是我制作的香囊!”镜头前,学生们化身非遗传承小使者。从草药识别到捣药缝纫,活动全程被记录成微视频。视频中孩子们倾心制作,稚嫩童声伴着清幽药香,通过校园平台传递至千家万户,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生根抽芽。
当学生捧起香囊感叹“愿做文明的种子”,劳动教育已悄然绽放三重价值:在百草园中融通自然科学与节气人文,于捣药缝纫间淬炼专注精细的工匠精神,从微视频创作中唤醒文化传承使命感。芒种时节播下的文化火种,终将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长成参天林海。 合肥市五一小学将持续深耕“劳动+非遗”课程,守护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撰稿:胡瑞光
初审:瞿贤军
复审:周晓华
终审:谢 晖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