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是春天的声音,雨滴,是夏天的声音,秋落,是秋天的声音,雪飘,是冬天的声音。生活中,声音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一起随着中一班的孩子们共同探索美妙的声音吧。
活动源起
集体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正在热烈讨论,突然子城大声喊到“太吵啦,我都听不清老师说话!”这一呼声引发了众多孩子共鸣。孩子们对“吵”的强烈感受,点燃了对声音探索的热情,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开始了对声音的探索之旅……
教师思考:课程来源于生活,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和动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目前看孩子们对于音量的把握还是有些欠缺,于是,关于声音的故事开始了……
寻找声音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不一样,这也激发起孩子们寻找声音的动力,一起来看看,孩子们都有哪些发现吧!
花生:我听见踏步的声音。
屁桃:我听见拍手的声音。
子嫣:我听见开门和关门的声音。
通过在各个地方寻找声音,孩子们对声音有了更全面的感知。声音如此神奇,它无处不在,又与我们密不可分。关于声音,孩子们延伸出了更多的疑问。
去探声音
关于声音孩子们还想知道:声音是怎么来的?声音看不见,为什么能听到的呢?通过绘本和视频,孩子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会引起空气振动产生声波。当我们的耳朵接收到了声波,就可以听见声音啦!那什么是振动呢?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把手放在脖子上,脖子这里有东西在动。
有点麻麻的,是喉咙在震动。
孩子们发现:当小嘴巴发出声音时,摸摸自己的喉咙,那里会有一根声带宝宝在振动发声!
声音小实验
实验1:会跳舞亮片
孩子们发现:不说话时,亮片不动。说话时,亮片开始跳舞了!
实验2:神奇的纸杯
哇!用力大喊纸杯可以震动呢!
通过实验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原来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
教师思考:对于孩子们来说,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通过绘本故事和各种小实验,让孩子们在亲身感受、探究的过程中去获得科学的认知与经验。
乐音和噪音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了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而无规律、难听刺耳,干扰他人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音。
孩子们对音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班级常规仍缺乏遵守的意识。因此,老师和孩子们针对“怎么做让班级变得不吵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孩子们用表征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噪音对生活的影响之后,将这份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孩子们明白了“降低噪音”的意义。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后达成了共识,最终,一致觉得阳阳小朋友提出绘制静音小标识是最有效的,就这样,班级开启了静音小标识的设计。
教师思考:通过活动孩子们更为深刻地领会到 “噪音” 对生活、健康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危害。由此,孩子们敏锐地察觉到 “降噪”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开始主动留意身边的噪音源头。还积极思考并提出不少降低噪音的实用办法 。
自制小乐器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游戏中,孩子们对“声音”的特性、传播,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声音游戏的道具也产生了制作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提出要制作声音小乐器。说干就干,制作之旅如火如荼的开展啦……
教师思考: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制作声音小乐器,有了基本的合作意识。能够听取同伴的建议,也能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尝试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制作中发现声音的秘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走进了一个美妙的声音世界,对声音的秘密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对声音的认知逐渐丰富,探究能力初步形成。希望孩子们在心里种下一个小小科探家的种子,继续热情满满的探寻生活中更多的奥秘。
撰稿:魏清翠
初审:魏清翠
复审:陈 岚
蒋小娈
终审:李 峥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