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
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成长就是让每位老师,
都有一次破茧成蝶的机会。
每一场观摩展示都是一次蜕变,
每一次展评都是一种成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夯实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搭建挖掘潜能、展示风采、共同成长的平台,2025年4月22日—29日,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教育集团森林城分园教研一组在保教主任吴勤勤、赵悦的带领下开展了精彩的一课二研语言领域公开课观摩活动。
一研·精心设计,初绽风采
在“一研”阶段,每位授课教师都全情投入,认真准备教学素材,精心雕琢教学设计。从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无不凝聚着教师们的智慧与心血。
林静老师带来小班语言诗歌《彩色的梦》,林老师围绕诗歌《彩色的梦》开展教学,目标明确,紧扣小班幼儿语言发展与想象力培养需求,课堂以色彩丰富的图片与轻柔的配乐导入,迅速吸引幼儿注意力,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诗歌内容转化为直观的教学体验,契合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在诗歌朗诵环节,教师逐句示范,注重发音指导,幼儿跟读积极性高,初步达成语言表达目标。
小班语言儿歌《小蜗牛》篇幅短小、节奏轻快,陈垚军老师以“谜语猜蜗牛”“观察蜗牛图片”形式引入。陈老师语言亲切,能关注到个体幼儿,对胆怯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
张文老师带来中班语言诗歌活动《如果我能飞》,张老师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善于运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张老师巧妙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模仿诗歌句式进行创编,如“如果我能飞,我要变成火箭,飞到太空看星星”。充分挖掘了幼儿的语言潜能。
郑方容老师带来大班语言绕口令活动《哥哥种瓜》,活动围绕“哥哥种瓜”趣味展开,有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节奏感与反应能力,尤其在“速度挑战”环节,幼儿通过逐步提速练习,明显提升了绕口令熟练度。
儿歌《颠倒歌》内容诙谐、节奏鲜明,郝雨露老师通过图谱动画等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儿歌里“颠倒”的含义。
活动结束后,在吴勤勤主任和赵悦主任的带领下,分别进行一研公开课的研讨。教师们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开展反思评议,从目标层次的制定、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教学的“情与趣”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剖析,老师们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了教师在教学中成长,教者有所得、听者有所悟。最后由两位主任进行总结和提炼,准备上二研的老师需要做出哪些改进和课程调整。
二研·精雕细琢,优化提升
二研执教教师,在充分汲取“一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整优化。特别是教师的提问艺术与小结技巧、师幼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语言领域活动课的节奏韵律等,再次精雕细琢。
一研后,张颖老师将小班诗歌《彩色的梦》活动目标进行了调整,张老师加上生动的肢体语言、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跟读诗歌,配合提问“小草的梦为什么是绿色的?”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表达想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了幼儿语言输出能力。
经过一研的研讨,朱茂云老师将儿歌《小蜗牛》情境贯穿始终,以“蜗牛旅行”为主线,通过道具、场景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增强幼儿代入感。通过游戏化的语言教学,有效达成儿歌学习目标。
在一研的基础上,李玥老师围绕《如果我能飞》这首儿歌精确把握中班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乐于探索的特点,将语言表达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让幼儿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感受语言魅力。尤其在诗歌拓展环节,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及时肯定独特创意,有效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
通过一研研讨后的调整,张丽老师充分把握绕口令的语言特色,将教学重点落在‘发音清晰”“节奏感知”和“韵律”上,张老师通过语速的快慢朗诵绕口令《哥哥种瓜》让幼儿充分感知绕口令的节奏,通过不同的语调读法和停顿位置的不同,让幼儿充分感知绕口令的韵律。课堂氛围活跃,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语言难点,也有效的培养了幼儿语言的节奏感。
针对一研研讨后大家提出的问题,黄英老师对儿歌《颠倒歌》做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黄老师从“感知颠倒→学练儿歌→游戏拓展→创编表达”层层递进。对幼儿创编的颠倒句及时肯定,并通过追问,引导逻辑表达。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一课二研”活动将始终秉持“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科学原则。这一活动不仅卓有成效的提升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创意、还促使教师在持续的观摩学习、深刻反思中稳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撰稿/初审:张 丽
摄影:王迎迎、郑方容、张 丽
复审:李 娜
终审:吴勤勤、赵 悦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