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永红路小学贾文静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四位教师怀揣着对儿童阅读教育的热忱,踏上前往南京的求知之旅,参与了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这场教育盛会中,工作室成员聆听前沿观点,观摩创新课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深入交流,收获满满。以下是四位教师分享的培训心得感悟,让我们一同走进她们的所思所悟。
贾文静
4月,我和工作室小伙伴一同参加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聚焦“AI时代的儿童阅读”,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尤其是在儿童阅读指导方面,令人深受启发。
启发一:在AI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进行儿童阅读?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提出的“积极拥抱,理性驾驭”原则具有指导意义。AI技术可以为儿童阅读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智能推荐系统,能精准推送符合儿童兴趣和阅读水平的书籍;利用AI互动工具,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AI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碎片化、过度依赖技术等。因此,我们老师在指导儿童阅读时,要学会合理运用AI技术,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数字阅读,让AI成为助力儿童阅读的工具,而非取代传统阅读的方式。
启发二:面对AI技术的冲击,教师是否会被取代呢?
王佳梁老师提出了他的观点:如果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的话,那么老师这个角色是可以被 AI 或者是被一些其他数字的方式取代。但是,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是教给孩子思考,让孩子学会认知、提问、批判等,这是没有办法通过 AI,通过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去实现的。因此,AI时代下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养,更要紧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徐冬梅老师提到了一个词语叫“元认知”,就是能把某种的需求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教师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把模糊的想法变为明确的问题,要会发现问题,会提问题、重新定义问题。当AI根据我们的问题回答时,还要学会判断它的回答是否真实,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批判性的思维。总之,老师要学会让AI成为自己教学上的助手,就要了解AI,研究AI,但绝不能过度依赖AI 。
启发三:AI时代下,家庭教育该怎样做?
王元卓老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孩子研发人工智能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意识,这需要家长正确全面的信息输入和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需要敢于负责任的勇气。他分享的“家庭阅读树”计划令人深思:其小女儿因热爱《红楼梦》自发创作故事、大女儿通过“地图旅行”项目融合跨学科阅读,展现了家庭阅读的深远影响。他还带着孩子手绘科幻知识图谱、重视家庭文化仪式(如“大年二十五画葫芦”),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架起桥梁。这启示作为家长的我:AI可以是家庭教育的助手,但是教育的灵魂始终在于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徐冬梅老师说:“AI终将成为基础设施和人类的助手。”是的,技术终将迭代,但教师要点亮的,始终是儿童心中那盏人文之灯。
冯玲玲
非常荣幸跟着贾文静主任名师工作室参加了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体验。
开幕式上,梅子涵老师的致辞《美的问好》,亲切而有力,有句话令我很是感动:向儿童问好,因为他们,才令我们重新回往天真;因为他们,才令我们兴致勃勃重读童年书,补读童年没有机会读的童话。让我一下子觉得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是孩子们带给我的极致享受。接着几位老师带来的“点灯人的旅程”讲述,让我感受到儿童阅读推广之路的温暖与坚持。徐冬梅老师关于“AI时代的儿童阅读”主题演讲,以高瞻视角,为我们勾勒出AI与儿童阅读融合的蓝图。
第二天,聚焦“AI时代的深度阅读”。朱自强老师与蒋军晶老师带来精彩的儿童小说阅读课,从《一百条裙子》到《凡卡》,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与精湛的教学技巧,引领孩子们挖掘文本深意。伍松老师主持下的开放评课环节,观点交锋,颇有神仙打架的既视感。最后王元卓教授的演讲,为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能力指点迷津。
第三天,围绕“AI时代的儿童通识阅读和人文守护”主题。先是书香校园AI实践案例的分享,学到了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好的阅读书目的推荐,受益颇多。唐晓勇老师提出重塑未来学校教育生态,为AI时代儿童读写能力提升开辟新径。窦桂梅老师讲述新时代AI赋能的主题教学,吴娟老师的AI赋能阅读教学演讲,都展现了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后曹剑波老师探讨AI时代阅读三问,层层深入,引人深思……
此次论坛,众多专家老师倾囊相授,我不仅收获知识,更明确了在儿童阅读教学之路上的前行方向。
马昌燕
此次南京之行,让我对阅读教学与教育发展有了全新认知。
徐冬梅老师关于AI时代儿童阅读的分享,让我意识到知识教学不再是教育核心,跨界创造力培养更重要。完整的阅读应从亲子阅读起步,经听读、朗读到诵读。面对科技变革,教师需拥抱AI。徐老师推荐的《日有所诵》,我已引入班级。
课堂观摩中,周其星老师的现代诗教学,以提问激发学生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雪野老师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课堂趣味十足。蒋军晶老师的课及评课,让我深刻理解深度阅读的内涵,教学需抓住关键并适度拓展。
此次学习收获颇丰,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与方向。
于佳
在南京参加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的经历,像一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教育修行。这场跨越城市的学习之旅,不仅让我触摸到儿童阅读教学的前沿脉搏,更在思想的碰撞中重塑了我的教育认知。
梅子涵老师的致辞宛如春日清风,以诗意语言唤醒了我对阅读教学的初心。我恍然惊觉,我们与孩子共读的过程,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滋养。“点灯人的旅程”分享中,前辈们用一个个真实故事诉说儿童阅读推广的艰辛与坚守,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份事业承载的重量与意义。
徐冬梅老师关于AI时代儿童阅读的阐述,犹如打开一扇通往未来教育的窗。她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在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当下,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创造力激发者”,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定位。结合她推荐的《日有所诵》实践路径,我开始思考如何将AI工具与传统诵读有机结合,为学生打造更立体的阅读体验。
课堂展示环节堪称一场教学艺术的盛宴。付海亮老师与 AI 共读《西顿动物故事》的展示,生动呈现了新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来 AI 可以成为阅读伙伴,为孩子们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周其星老师在现代诗教学中,以开放式提问为引,让学生在想象的星空自由翱翔,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雪野老师用充满感染力的诵读,将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化作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在教学的同时也教会孩子们如何创作儿童诗;蒋军晶老师对文本的精准剖析与适度拓展,则让我领悟到深度阅读的精髓在于“取舍有道”。这些鲜活的课堂实例,为我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本。
论坛中“AI时代的深度阅读”“儿童通识阅读与人文守护”等主题研讨,更将我的思考引向纵深。从朱自强、蒋军晶老师对经典文本的深度解构,到伍松老师主持的开放评课中思想的激烈交锋;从书香校园AI实践案例的创新探索,到窦桂梅、吴娟老师对新技术赋能教学的前沿尝试,每一场分享都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阅读教学的新认知。
南京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教育理想的觉醒。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用专业与热爱为孩子们点亮阅读的星辰大海,在儿童阅读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此次南京之行,对于工作室的教师们而言,是一次知识的汲取、理念的革新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归,将把所学所思融入教学实践,为永小的儿童阅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点亮孩子们阅读的星辰大海,引领更多孩子在阅读中茁壮成长,书写教育新的篇章。
图片:马昌燕
文字:于 佳
初审:王慧茹
复审:贾文静
终审:娄燕芳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