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三教育集团:一份防溺水知识送达!请注意查收!

发布日期:2025-04-27   作者:安三灵溪   来源: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阅读:次   字体:[] [] []
随着天气回暖,气温逐渐升高
水边多了许多孩子玩耍的身影
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
请师生家长和我们一起
重温防溺水安全知识

↓↓↓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1.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2.即使是熟悉水性的人,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3.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4.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5.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
      1. 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2. 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3.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预防溺水“六不准”“四不要”一定要牢记!

      防溺水“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防溺水“四不要”
      1.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2.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3.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4.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很多人对溺水存在认知误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吗?溺水后都会大声呼救吗?有游泳圈就一定安全吗?关于溺水,这九个真相请掌握!↓↓↓

       



文章来源: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

编辑:盛 淼

初审:盛 淼

复审:王 燕

终审:喻巧月


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22329号-1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76号
开办者名称:合肥市庐阳区电化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