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乙巳,春暖杏林。3月31日至4月11日,合肥市杏林小学开展了资深教师展示课活动。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们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语文学科:深挖教材厚植情怀
刘海燕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唐诗的世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里字词含义和创作背景,初步感知唐诗内涵;聚焦杜甫的爱国情怀与诗歌艺术,引导学生紧扣“忽传”“漫卷”等关键词,分析诗人动作与心理描写,体会诗人“喜极而泣”的情感变化,理解其语言凝练、虚实结合的手法。 最后,老师介绍了诗作创作背景,并联系杜甫其他忧国诗作,深化了对其家国情怀的理解。
闫明云老师则以清明节来临,班级举行“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讲红色故事比赛活动这个真实情境引出新课《清贫》。老师通过设问,启发并鼓励学生寻找答案。通过细节展现了方志敏的节约朴素、清廉为公的高尚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时代,走近人物,老师适时补充了资料。当《可爱的中国》徐徐展开,学生们向方志敏致敬的场面,让人潸然泪下、心潮涌动。
郑道静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老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准确,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课上,带着学生一起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好一只高傲的白鹅”来理解课文。随后,老师巧妙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来感悟鹅的高傲。整节课,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自己。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也进一步感受了丰子恺先生对白鹅明贬实褒,喜爱有加的感情。
数学学科:情境教学层层递进
叶蓓老师《认识毫米》一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老师精准把握学情,通过创设“测量数学书厚度”的情境,以问题链“1厘米够用吗?如何更精确?”引发认知冲突,巧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毫米单位的必要性。课堂中,老师善用儿童化语言和实物类比(如硬币厚度、卡片厚度),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同时设计分层测量活动,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操作中感受单位选择与测量精度间的关系。叶蓓将度量衡的统一和降雨量融入课堂,既深化了学生对度量本质的理解,又激发了探究兴趣,真正实现了知识建构与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
英语学科:小组合作学用结合
盛琼老师巧妙地将多媒体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实物,多媒体动画、英语小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英语单词和句型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英语世界并一起《learning better》。老师不仅拓展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联系了当下的电子书,让学生不仅拓展了新词汇,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还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李玉玲老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read and write课型中设计了一场未来农场show。老师让学生大胆设计并尝试小组合作。她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尝试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未来农场的介绍。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展现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在情感升华的部分,动画展示的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引来学生的啧啧称赞。
道法学科: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孙新荣老师带来的是道法课《圆明园的诉说》。课堂上,老师以一段圆明园今昔影像对比视频拉开序幕:断壁残垣与昔日盛景的强烈反差直击学生心灵。通过图文精读、诗词引读(李大钊《圆明园故址》)、影视再现等方法,构建起“辉煌—毁灭—反思”的情感脉络。同时,老师突破传统讲授模式,以“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辩论环节掀起高潮。最后通过“圆明园文物回归”纪录片、“中国崛起”发展影像,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曾经为何挨打”追问到“今日何以自强”。老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深入探究,引导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综合学科:动手探索玩转编程
洪春云老师带来的是一节Scratch编程课《海龟鱼儿水中戏》。本节课不仅要学习如何让海龟和鱼儿不停地游动,而且还要学习如何让小鱼面向鼠标指针方向游动,从而达到用鼠标控制小鱼移动的效果。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操作可以让海龟始终面向小鱼游动,并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场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们有创作的愿望。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不但体会了编程的乐趣,而且还主动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本次资深教师展示课,既展现了杏林小学教师团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教研氛围,也彰显着薪火相传的校园文化精神。杏小教师将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持续探索,努力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导向”转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图文:李玉玲
初审:陈 琪
复审:赵媛媛
终审:陈 艳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