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是小班幼儿十分喜欢的区域游戏,近期,合肥市庐阳实验幼儿园红玺台总园小二班的小朋友们扮演起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角色,模仿角色行为,自发的开展游戏。
娃娃家里新来的“小宝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关注,大家都想和它一起玩,可以带着“宝宝”做哪些事情呢?
给小宝宝做饭吃,哄它睡觉。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陪他玩玩具。
角色讨论
在《亲亲一家人》主题活动后,有的小朋友提出:家里除了有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在鼓励幼儿积极扮演家庭成员角色后,娃娃家热闹起来。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游戏难以进行下去。
宁宁:我是当妈妈的,他们不听我的。
菲菲:我也想当妈妈。
为了推动游戏发展,教师带领小朋友们共同讨论梳理了娃娃家有哪些角色可以扮演,谁当“妈妈”,谁当“爸爸”。
挂牌子
剪刀石头布
商量
教师思考:
对小班幼儿,他们喜欢围绕生活经验开展扮演游戏,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家庭成员的行为,鼓励家长与幼儿积极互动,帮助幼儿梳理生活经验,支持幼儿持续开展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通过鼓励幼儿发现身边的角色,按角色行为游戏提高幼儿之间的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超市开业啦
角色牌的投放让参与游戏的小朋友角色意识更强,围绕“小宝宝”的家庭关系形成。但是,当妈妈做饭时发现没有食材,怎么办?
老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宁宁:可以去超市买东西,然后做饭。
超市正式营业,小老板带上工作牌,大声吆喝吸引顾客。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购物,小老板为顾客挑选商品,称重,每个人都在超市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
小超市活动让娃娃家的游戏内容进一步丰富。小朋友之间因为购物游戏互动性进一步加强。在超市购物活动中,小朋友学着等待、协商、解决问题,家庭的活动也变多了,活动范围也从家里扩展到家外,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得到强化。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姐姐不听话怎么办?
一次区域游戏中,因为姐姐执着的想买冰激凌,妈妈担心生病不让姐姐买,但是扮演姐姐的小朋友并没有听妈妈的话,沉浸在自己的游戏行为中。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很生气,她的游戏无法推进。
沐沐:老师,我太生气了,姐姐一点也不听话,非要吃冰激凌。
教师思考:
在这次区域游戏中,“姐姐”执着于买冰激凌的行为也体现了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较为明显。“妈妈”很生气表明幼儿在游戏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游戏预期,但是还不具备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策略。
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教师和幼儿讨论“姐姐”和“妈妈”的行为,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在同伴交流和讨论中帮助幼儿理解他人感受,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
问题二:玩具收的太乱了。
在收玩具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将玩具随手一放,或者大家一起抢着收,在游戏结束后,仍然有许多的玩具没有找到自己的家,玩具整理时间大大增加。
一起过家家吧
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小朋友的游戏经验不断提高,幼儿之间的互动更加友好。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帮助不善言辞的小朋友加入游戏,提高幼儿的互动性,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用语言与小朋友交往。
教师思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在“娃娃家”角色游戏区域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游戏中,一切素材均源自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经验。创设丰富温馨的情景,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丰富了角色的游戏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在共同游戏、交流和分享中,激发他们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支持幼儿游戏发展,增强了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在互相模仿学习中发展社会性。
娃娃家还在持续开展中,期待孩子发现更多的惊喜,我们的游戏继续……
图文:闫莹莹
初审:丁 婕
复审:马伟华
终审:毕大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