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庐实幼红玺台总园中二班幼儿在户外游戏中对安吉梯、木板十分感兴趣,小朋友们运用安吉梯探索平衡的游戏。现在让我们跟随孩子们的脚步,踏上他们的平衡探索之旅吧!
平衡桥搭建中
户外活动时,几个孩子将长木板斜搭在拱形桥桥的横杆上,尝试踩着木板站立。起初,木板因两端高度不一而晃动,孩子们惊呼:“木板翘起来了!小心掉下来!”这一现象立刻引发了他们对“如何保持平衡”产生浓厚兴趣。
在初步体验平衡游戏后,孩子们很快就不满足只在木板上展现自己的平衡能力了。于是,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不远处又长又高的安吉梯。
团子、可爱多几个小朋友先搬来竖梯放好,再在中间架一个木板,但却发现两个竖梯之间的距离太远。于是,团子试图把一边的竖梯拉近,却没有注意到竖梯的另一边是小杰刚刚搭好的滑滑梯,这一动差点让小杰的滑滑梯倒塌……
小杰:哎呀,你弄倒我的滑滑梯了。
团子:两个竖梯离太远了,我想让木板架在上面。
小杰:但是移动竖梯会把我的滑梯弄倒!
该怎么办呢?带着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小朋友们回到班级进行了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赛道需要合理分工、共同协作,一起搭建的更长才更好玩。
教师思考:
活动中,幼儿因材料使用和空间规划产生的问题,体现了中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及合作分工经验的不足。观察到这一情况后,教师立即记录并冷静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成因,在幼儿游戏后及时组织了场“讨论会”,邀请双方幼儿共同参与。教师在对话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和关注整体搭建情况,并鼓励幼儿换位思考,理解同伴的感受,共同协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分工方案。
初登平衡桥:各种姿势显本领
平衡桥搭好之后小朋友们像一群充满好奇的小探险家。先双手紧紧地抓住旁边的扶手,一只脚轻轻地踩在梯子的横杆上,另一只脚也缓缓跟上,然后身体微微前倾小心翼翼的爬上了桥开始挑战。
君君肚皮紧贴桥面,双手交替抓握木板,蠕动前行。
悠悠叉腿跨坐独木桥,弓背撑臂,大腿夹紧木沿,脚趾绷着劲交替挪臀。
赫赫跪骑桥面,弓背撑手,仿小猫仪态,小心探进。
此时,小柏、涵涵几个小朋友害怕不敢爬上高高的独木桥,于是其他小朋友们纷纷出起主意,鼓励他们先尝试在地面上用平放的木板体验在独木桥行走,感受平衡。等在地面上行走自如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爬上低矮的独木桥。通过这样的逐步练习,小柏、涵涵的自信心逐渐增强,最终他们鼓起勇气,一步步地往更高的独木桥迈进。
多次尝试:勇敢的站立前行
随着一次又一次地在安吉梯上探索,小朋友们渐渐熟悉了这个“大玩具”。再次爬上平衡桥时,胆大的男孩子们竟然慢慢地在梯子上站起来,他们伸开手臂、保持平衡向前走,过桥的速度较之前明显加快。
稚彤:哇塞,太厉害啦!怎么样才能像这样在平衡木上站起来走呢?
桐桐:站起来的时候可以把手张开,这样可以站的更稳。
总结保持站立平衡的方法
手臂展开法:像小飞机一样张开双臂,左右摆动调整重心。
目光锁定法:眼睛专注看前方,避免低头看脚。
小步慢移法:脚尖先着地,脚跟后落,双脚交替呈直线行走。
侧身螃蟹走:双手自然下垂,侧身小步挪动,像螃蟹一样走路。
小朋友们一起总结探索的各种平衡方法,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多种保持平衡的方法,还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思考:
在幼儿自主探索平衡方法的过程中,体现了儿童的学习真正回归到了“直接感知、亲身实践”的本质。当孩子们张开双臂模拟“小鸟翅膀”、尝试“螃蟹侧移”时,正在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建立对“平衡”的认识,这种学习远比成人示范更深刻。而同伴间的自然鼓励,也让孩子在试错中不仅发展了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通过观察、模仿与互助,形成了社会性学习的良性循环。
不断探索:升级平衡桥
经过几天的游戏,孩子们自由探索,互相配合,拼成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路:长板搭成滑梯、梯子组合平衡桥。孩子们在长桥上尽力保持平衡,一路向前,在滑梯上毫无畏惧,勇敢滑行。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运动潜能。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尝试给平衡桥“升级”,将它与其他材料巧妙结合,创造出更多新颖有趣的玩法。
分叉平衡桥
滚筒平衡桥
斜坡平衡桥
平衡桥运球
教师小结:
游戏中小朋友们利用安吉梯和木板等材料,开展了一场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平衡桥游戏。从最初的搬运材料、搭建平衡桥、到探索如何在桥上保持平衡,再到升级玩法,小朋友们展现出了极高的提高灵敏性、协调性,主动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展现出了强烈的意识和出色的能力。每一次的尝试和成功,都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对于孩子们来说,安吉梯、木板、滚筒、等材料较为笨重,取放起来并不容易。这就促使他们不得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材料的搬运和搭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往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而在游戏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尝试解决的过程,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同伴间的友谊。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当成功解决问题时,他们会一起欢呼、一起庆祝。这种共同经历的快乐和挑战,让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
图文:孙燕姿
初审:周 静
复审:袁舒月
终审:毕大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