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一次集体活动中,中二班的小朋友对“神舟飞天”充满了兴趣,当他们看到神州载人飞船的返回舱着陆时,他们对返回舱上的巨大的降落伞充满了好奇。
小朋友们对这个新奇的物品充满了好奇,纷纷围了上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降落伞的形状、颜色和用途都引起了他们的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
基于兴趣,初识“降落伞”
这场关于降落伞的自发谈话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兴奋,也让在一旁观察的老师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她们意识到,通过降落伞这个主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于是,一个名为《好玩的降落伞》的STEAM项目活动应运而生。在这个项目中,孩子们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深入了解降落伞的科学原理、制作过程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他们将亲手制作小型降落伞,观察其在空中的飞行轨迹,甚至尝试进行简单的改进和创新。
梳理经验,了解“降落伞”
巧用支架 语言描述
(幼儿前期讨论) 表征记录(前期) 行动观察
洋洋:降落伞应该有绳子绑住挂起来的,下面还有人呢
诺诺:降落伞要轻,这样才能慢慢落下来。
诗诗:降落伞要大大的,这样才够安全。
1、分组寻找材料和工具。
2、初次制作降落伞。
3、总结失败的经验,学会系绳子的方法。
4、发现伞面对称的重要性。
科学 技术 工程 数学 艺术
能与同伴进行实验,并学会用图画及简单的符号来记录调查到的信息。 对常见的工具:剪刀、双面胶、透明胶、打孔机等有一定的了解,尝试正确的使用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学会去设计和改良方案。 了解自然测量的方法(伞绳),根据绘画的图形进行裁剪。 能寻找好看的图案制作伞面,用 花纹涂鸦等方式装饰降落伞伞面,设计出漂亮的降落伞。
搜集资源,分析“降落伞”
基于前期经验,幼儿对降落伞兴趣热度不减。降落伞的用处有哪些?降落伞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带着对降落伞的好奇,老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寻找和降落伞有关的信息。通过观看降落伞的视频,明白了降落伞是人们熟悉的一种空降工具,由于空气的阻力,降落伞可以让人或者物体从高空慢慢落下。降落伞主要有伞面、伞绳、重物等部分组成,有着广泛的用途:比如航空航天人员的救生和训练、空投物资、跳伞比赛和表演等。
教师思考: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立将和游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幼儿的交流和讨论中,我们发现他们对降落伞拥有初步的认识:一些幼儿理解降落伞的功能,另一些则知道降落伞的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幼儿曾观看过跳伞运动员的表演视频。教师通过观察、对话、绘画和游戏等多种方式,将幼儿这些零散的经验整合起来,引导他们了解降落伞的制作过程,感受降落伞在物体下落时的作用,并在活动中体验乐趣,同时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次制作降落伞
幼儿绘画了降落伞的设计图,并根据图纸去寻找可以使用的材料。通过对比和迎风实验,每个小组都筛选出了最适合的材料。初次尝试制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制作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放飞实验,每个小组都遇到了自己的问题。
问题一:塑料袋做伞面,毛线做伞绳。由于塑料袋的形状不方便裁剪,所以幼儿直接将两根绳子系在了袋口处。
问题二:布做伞面,幼儿对剪刀的使用不够熟练,伞面没法进行裁剪。打孔机也穿不透布,所以幼儿直接将绳子用透明胶粘贴在了伞面上。
问题三:纸做伞面,形状可以随意裁剪,但是“降落伞”的下落速度太快,看不见伞面打开并缓缓下降的过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讨论,并成立了“会议室”
阳阳:“我认为塑料袋做伞面最好最能撑开,但是我们剪的时候经常剪烂。”
教师:“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琪琪:“可以先画出来,再沿着线来剪。”
朗昱:“我不会系绳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系”
经过了解,教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存在共性问题。
(一)“不知道降落伞需要多少根绳子”以及“绳子的系法”。
于是,我们进行了建模实验。通过步骤图和动作示范,请幼儿进行系绳子、穿绳子练习,鼓励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掌握了系绳子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除了4根伞绳,5根、6根伞绳可以吗?”幼儿用观察到的知识告诉大家,书里的降落伞伞绳有8根、16根、32根,不一样多。于是教师请幼儿试一试用最少的伞绳制作降落伞。
(二)怎么使伞绳一样长和如何怎么系在伞面上?
幼儿又去观看书籍和视频,获得答案是需要一样长的伞绳。可是如何测量呢?幼儿商量并记录下自己的方法:把绳子放在一起比较,并把多余的剪掉,这个对比法更便捷。幼儿在伞绳与伞面连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操作,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思考:
团队合作是STEAM活动开展的必要途径,具有个体差异的幼儿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团队合作中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体验同伴间合作实践的乐趣。幼儿在初次亲身动手操作制作降落伞之中,对降落伞的三部分组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制作中出现了工程技术问题(系绳子的方法)和分工合作问题(如何测量长短),导致第一次尝试失败。但是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沟通,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展现了幼儿的沟通思维。通过建模实验,幼儿更直观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逃避遇到的困难并着重练习,从而克服困难。
“降落伞”为什么下降这么快?
玩了几次以后发现,降落伞并没有像视频里一样慢慢落地,甚至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反着飞、有的破掉了。。。对于几次试飞的经历,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
雨娴:是不是伞面太小了,所以根本打不开?
诺诺: 我觉得是下面的重物太重了,一下子就落地了。
阳阳:我想做一个大一点伞面的降落伞,这样就可以打开的非常大。
对于幼儿提出的方法和猜想我们也给予了肯定。通过视频引导幼儿感知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和幼儿一起在教室里寻找更适合的材料来进行调整和加工。我们将比较重的玩具重物调整为雪花片和乐高小人,并找到了桌布和彩虹伞作为大降落伞伞面材料,幼儿分组进行再次尝试。
教师思考:
多次尝试玩降落伞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探索、物体下落这一自然现象。通过观察降落伞下落的状态,发现物体重量、伞面材质、投放时站的位置都可以影响降落伞下落的速度。幼儿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尽管他们不一定准确了解降落伞下降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发现了伞面大风阻力更大,从而下落的更慢。幼儿在探索知识中得到了乐趣。
项目反思
幼儿的优化思维表现在活动方案的一次次改进和提升中。通过不断解决降落伞坠落快、倾斜、打转、飘走等问题中,幼儿不断筛选材料、改进工程技术、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做出了成功降落的成品,并能在对比实验中,探索出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作为教师,我们的引领不仅需要创造性,还应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以便敏锐地察觉到幼儿对事物、游戏以及偶发事件的兴趣,并从中挖掘教育潜力,把握教育时机,积极地进行引导。教师将幼儿交流讨论降落伞从无目的引向有目的的发展;同时对其制作、玩降落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准确把握,不断引发幼儿深入探究,实现向更高一级水平的发展。
在本次项目活动中,幼儿在计划、设计、尝试、假设、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经验,看似“琐碎”,但为日后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原材料”。教师要不断为幼儿提供支持探究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其自主探究。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主动操作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
我们将继续跟随着幼儿的脚步,深入挖掘降落伞的奥秘,
去发现
去思考
去创造......
撰稿:孔月悦
初审:蒋小娈
复审:陈 岚
终审:李 峥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