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精神,全面理解和有效运用历史新教材,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体验,2024年10月18日上午,庐阳区历史学科七上新教材第二次集体备课暨45中省历史学科教研基地校大单元教学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于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桐城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主题展开,旨在深化教师对新教材及大单元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优化教学设计,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活动伊始,由区教研员刘玉迪老师引领全体教师深入解读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对本单元的具体要求;详细剖析了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指出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元素;同时还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刘老师强调,本单元不仅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节点,更是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后由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历史组的七位老师轮流上台,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多个维度展示了各自的教学设计。
朱虹老师以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发现50周年这一热点事件作为第9课《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的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她将本课内容整合为“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一——秦灭六国”“大秦创新制,集权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始皇御宇内,功齐三代——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大量史料,凸显了秦朝建立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由方康老师进行设计。他以民谣作为线索,分析了三首秦末广为流传的民谣和背后的历史信息,将本课整合为“暴虐天下,民愤如潮”“起兵大泽,义照乾坤”“帝国陨落,千秋梦碎”,落实本课的主旨,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和解读历史。
李贝贝老师分享了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李老师以西汉瓦当作为本课导入,把本课整合为“亡秦灭楚定天下——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稳大局——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盛世开篇固统一—‘文景之治’”三部分。李老师设计了众多新颖的学生活动,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郭丽丽老师设计了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的教学过程,以汉代海昏侯墓葬遗址博物馆为线索串联本课,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从博物馆的展厅中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治世方略,分析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意义,体现出对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张国荣老师分享了第13课《东汉的兴衰》这一课的备课思路。她以光武帝刘秀的外貌及历史评价作为导入,以“坞堡”作为本课线索,整合为“坞堡起,西汉亡——东汉建立的背景”“东汉兴,坞堡毁——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坞堡兴,政局荡——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动荡”“黄巾起,坞堡盛——黄巾起义”四部分内容。本课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揭示了国家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的设计由张勇祥老师进行分享。张老师以介绍丝绸之路的视频为导入,设计了“张骞凿空通西域”“神奇通道贯东西”“管理西域定乾坤”三部分内容,引用了大量文献史料,突出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最后联系了当下建设“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凸显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科价值。
张倩倩老师设计了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张老师紧扣新教材,展示了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的故事,突出了纸较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优势。整合出了“感科技之璀璨”“品文化之兴盛”“探昌盛之缘由”,运用了多种形式展现秦汉时期科学文化的繁荣景象,最后分析了这一时期科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得出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老师们在做出精彩分享以后,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老师也对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精准的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刘玉迪老师再次强调,新教材教学要在充分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融入大单元教学的授课理念,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整个研讨活动气氛热烈而融洽,老师们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为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出谋划策。大家一致认为,通过本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秦汉时期历史教学的理解,还拓展了教学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李贝贝
初审:刘玉迪
复审:李国凯
终审:朱晓燕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