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夏已尽,时至已新秋。蝉鸣渐微,荷花渐萎。夏将至、秋未满,挥别盛夏的暑热,迎接初秋的微凉。“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节气“处暑”即将到来。为了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气的习俗,合肥市大西门幼儿园舒馨分园准备了以“处暑”为主题的节气教育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处暑节气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
处暑时节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处暑这一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老人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地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习俗
1.放河灯
河灯又名“荷花灯”。过去,人们驾船出海,为免风暴肆虐,便点上荷花灯,任其漂流。盏盏花灯,寄托着人们祈保平安的美好心愿!
2.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3.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后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活动
绘玉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处暑后的玉米是成熟的时期,玉米拥有着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处暑过后秋燥时期吃玉米能够更好的开胃、除湿等。小朋友们用巧手画出一个个金黄的玉米,喜庆丰收。
捏葡萄
处暑时节是葡萄飘香的季节。葡萄酸甜可口,在处暑时节很受欢迎,而且葡萄中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哇!每位小朋友都心灵手巧,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看起来精美又可口的葡萄作品。
开渔节折纸
处暑节气,秋意渐浓,固有折纸船的说法,在这天,做一个会游泳的小纸船,与炎热的夏天告别吧。
读诗词
立秋过,处暑至,对于秋天,其实从第一片落叶开始,就已经让人期许着与金秋相见。若要寻得最美处暑,不如让我们一起到古诗词中去探个究竟。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处暑
宋·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炎天非天走南国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养生
随着秋天的到来,空气逐渐变得干燥。一天中温差较大,孩子们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反应,以下是一些幼儿秋季保健小常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注意增减衣物
俗话说“春捂秋冻”,虽然宝贝没有大人耐寒,但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身体在随时产生着热量。可以给宝贝穿得稍微少一些,不仅便于活动,还可以增强体质,使宝贝少患感冒。添衣应该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其逐步适应天气的变化。
多喝水去秋燥
秋高气爽,孩子应该多喝白开水,如果孩子排斥白开水,可以试着喝些菊花茶、乌梅汤、金银花露等,防止出鼻血等症状。平时多吃富含水分的应季水果,如梨、山楂、大枣等。煲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孩子体内水分平衡。
加强体育锻炼
有氧锻炼是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好方法,鼓励宝贝们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孩子在运动时,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增加,能量消耗也就增多,使肠胃的蠕动增强。由此也促进了孩子的肠胃消化,增加了孩子的食欲。
预防腹泻
入秋后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又称秋季腹泻,家长一定要把住“入口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定期给玩具和餐具做好消毒。
少吃“上火”食物
刺激性食物应该少吃,容易“上火”,如大蒜、姜、韭菜、花椒、辣椒等。少吃偏咸的食品,因为盐分太多容易加速体内水分的散失。
处暑 ,停下来,顿悟生命中的美;处暑,暑尽寒来,也是苦尽甘来。被热浪侵袭得耷拉着脑袋的草木,都在秋雨里舒枝展叶、扬眉吐气;处暑一到万物炽热,终归清凉;停下来,观赏最美人间,感悟生命之美。惊起回头,与一场秋雨不期而遇。
撰稿:张丽、徐翠
初审:李再冉
复审:季 云
终审:周 媛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