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一抹纯真的微笑,
朋友是一个温馨的拥抱,
朋友是一晚香甜的美梦。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和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让我们跟随合肥市庐阳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海棠园中班小朋友的脚步,走进好朋友的世界吧。
午点环节,骁骁突然气鼓鼓跑过来和老师“告状”,“我和弟弟不是好朋友了!他不给我道歉!”原来是弟弟不小心把骁骁的点心碰掉了……在老师的调解下,两个小朋友分享着好吃的点心相视而笑,又重归于好。“我们又是好朋友了。”骁骁说道。突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好朋友呢?”骁骁和弟弟陷入了沉思……
朋友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完善,交往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他们开始关注更多的同伴,产生交往的动机和愿望。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发幼儿更多关于“好朋友”的思考。
到底什么是“好朋友”呢?“好朋友”的关键词有哪些呢?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关于朋友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一起玩”,其他人又会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变身小记者,一起去寻找答案!
小记者们也利用录音装置将大家的答案收集起来,在班级进行了集体分享和讨论。原来好朋友之间的关键词除了“一起玩”,还有“开心”“共同进步”“相互喜欢”“想念”等等。
朋友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朋友”就是可以“一起玩”的人,这是最纯粹的也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回答。而成人的回答将他们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朋友是“开心”、是“相互喜欢”、是“共同进步”、是“彼此想念”的人,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朋友”的内在含义。
班级里,经常能听到孩子们对于“好朋友”的讨论。“姐姐和思语是我最好的朋友。”“余果是我的好朋友。”原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小朋友甚至还有好几个好朋友!每天都和朋友在一起,真的很幸福!
朋友之间的每一份友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一份友谊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专属“好朋友”之间的友好标志,让我们一起把友谊记录下来吧!
在了解了“朋友”的含义之后,孩子们对于“朋友”都有了更加具体地认识。当他们说出那句“我的好朋友是……”时,不仅是对于两人友谊的肯定,更是对于自身社会交往水平的自我评价。在“友谊之星”的统计中,孩子们在了解了班级的人际交往情况的同时,还收获了其他人的评价。
“友好标志”的设计,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爱同伴的情感,促进社会性交往的发展,也更多引导幼儿去发现每对朋友之间独特的“小美好”,学会朋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在上一次“友谊之星”的统计中,两个班级总共有4位小朋友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闪耀之星”。为什么他们可以交到这么多好朋友呢?小朋友们都纷纷给出自己的理由,那这四位小朋友都有哪些交朋友的小秘籍呢?那就请他们为我们分享一下。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总是会帮助他们……”“我每天都表现得很棒,老师喜欢我,小朋友们也都喜欢我,这样我就会有很多朋友了,好朋友之间还要一起玩。”“大家都要一起分享,我总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因为一起玩会更开心。”“每次看到别人我都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这样我们就能一起玩,就变成好朋友了,如果不小心把别人搞生气了,还要说对不起。”最后,我们整合大家的理由,制定出了我们最特别的“好朋友”小秘籍。
“友谊之星”的统计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班级里“最受欢迎的小朋友”,四位“闪耀之星”对待好朋友的态度和优点也成为了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利用这一契机,通过集体讨论、个别分享、绘画表征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梳理出“交朋友”的“小秘籍”,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在一次绘本分享中,孩子们共同聆听了《南瓜汤》的绘本,故事里小动物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了争吵后,谁都不愿意让步。这也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思考……绘本里发生的小风波引起了小朋友们的热烈讨论,好朋友生气了应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或许好朋友之间就是会这样,有欢笑偶尔也会争吵,但是不要紧,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我们一定能用好朋友之间“独特”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冲突是幼儿阶段交往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常以负面眼光看待冲突。实际上,冲突与幼儿的成长相伴随,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之一。《纲要》中指出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孩子与朋友起了冲突,老师应当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想法,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关于“朋友可以一起做什么”的讨论中,有一个话题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关注,那就是“做客”。邀请朋友来做客或是去别人家做客,这可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但是,“做客”这件事可不简单,让我们一起先来好好了解一下……
在集体讨论后,孩子们借助绘本故事和视频和老师们一起梳理出了关于“做客”的“注意事项”,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好了充分的“待客”“做客”准备……一场“‘欢迎来我家’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一起玩、一起笑、一起闹、一起长大,最美的童年时光,最好的友谊,愿你们童心不泯,所遇皆是美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欢迎来我家”活动,充分展现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有效合作,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既让孩子充分享受到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也帮助孩子们逐步积累了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习做客、待客的基本礼仪,萌发主人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孩子们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班级中,幼儿园里的老师、其他班级的幼儿、门卫爷爷保安爷爷都是孩子们想要结交的朋友,如何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幼儿的交往行为?这也引发了教师更多地思考。
除了班级里的朋友,我们也更多鼓励孩子们走进社区、走进公园、走进……与更多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
在无忧无虑的幼儿园里,遇见好朋友,邂逅好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嬉闹、一起哭笑。我们追随儿童、看见儿童,开启一场关乎朋友的碰撞,帮助孩子相识、相知和相伴,感受对己、对人、对物和对事的相互作用,学习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
关于朋友的故事,
我们还在继续。
为孩子们的成长,
添上绚烂的一笔。
撰稿:李婧媛 初审:刘丽媛 中审:文皖芹 终审:陈晨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