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2024年4月19日-4月21日,合肥市永红路小学的6位数学教师怀揣着对最新数学教育理念的不懈追求奔赴苏州,参加了“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跟随名家讲师们的脚步,走进了“积极生长好课堂”。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全国小学数学界的名家、大师,在他们与苏州湾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倾情演绎的课堂中,结合着课后分享报告,在场的每位老师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
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数的认识(总复习)》一课,充分立足核心素养,紧扣数的认识本质——计数单位×个数,不断借助问题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想组成、画,深化对整数、分数、小数的认识,沟通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内在联系,发掘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与价值,体现“教育无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仅用一个展台、一张学习单,就带领学生在摆一摆、量一量、猜一猜、试一试等体验活动中,推导总结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精彩演绎了贲老师“我们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一节家常课。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的观点,教我们如何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是《周长的认识》一课。最喜欢看被一群孩子围着的吴老师,自带发光体,如耀眼的太阳温暖每一个孩子。吴老师是一个真正心里有学生、眼里全是学生的老师。在她的数学课堂上,每个孩子都不会被放弃,每个孩子都会在吴老师不断的鼓励中突破自己。
吴老师说,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顺藤摸瓜”,体现知识的一致性。从“面”到“周”的剥离,再到“周长”的剥离,由点到链条,抓整体结构,打通“隔断墙”,建立“承重墙”。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书记、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加法数量关系》,周老师的教学清新自然、灵动启智。他带领学生通过多层抽象、经历建模过程,透过多维素材、丰厚模型理解,结合多元应用、凸显模型价值。在他和孩子们一起探寻数学教学本质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有“数学味”的课堂是什么模样。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的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他执教的是六年级观摩课《图形的运动(练习)》。顾老师的数学课,通过层层递进的3次智慧风暴,引领学生感受运动过程的多元、体验运动方式的灵活、锤炼创新求变的思维。他把轴对称巧妙融入图形运动,让我们一起见证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过程,通过教学内涵的充分挖掘,让学生素养得以有效提升。每位在场老师都忍不住和学生一起跟随顾老师的问题指引,上演了一场思维提升的速度与激情,让人大呼过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观摩课《曹冲称象》。风趣幽默、博学睿智的俞老师,无需精美课件的加持,只用一段视频、一支粉笔和一连串的追问,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课上的《曹冲称象》到底和语文课上的《曹冲称象》有什么不一样。
在俞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一步步从视频信息中找到重要工具“船”,把“称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为“称得了”(解决得了)的问题,从而学会了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转化。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观摩课《射线、直线和角》。张老师借助一把“神器”(激光测距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尽情想象中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接下来又通过数形结合、理性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之间竟然也存在如此亲密的关系。在认知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学生真实感受了数学知识本身的亲和魅力。而数学史的介入,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深度学习的路径,在寻根究底的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原由,又体会到了价值所在。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他为我们展示的是四年级观摩课《度量衡的产生和统一》。这是一个跨学科主题活动《度量衡的故事》5课时课程架构其中的一节《度的产生与统一》。一条时间轴,承载着丰厚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清晰地学习、了解“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历史、语文、数学等学科完美融合,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朱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和“主题活动与项目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力量。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罗鸣亮的《认识图形》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说理课堂。他以给七个四边形分类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的疑问点出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学习的进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讲道理,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于挑战、思考,不仅强化了对于四边形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认知,更真正实现了思维的发展。
为期三天的课与报告,让前去听课的老师们收获满满,意犹未尽。回程的路上依然在讨论着本次学习的心得.
石伟伟老师:新课标指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周卫东老师的《加法数量关系》的这节课,从生活情景出发,设计了求参观紫金山人数总和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法数量关系的内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借用几何直观图、色板帮助学生理解加法数量关系,尤其是用不同色板说出按照不同标准分类,得到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规范数学语言,让学生自己说出“总量”“分量”,体会数学的简洁、严谨,逐步提升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也恰巧和昨天曾老师的《加法数量关系》生成“同课异构”,让我学习到了同样一节课,可以从不同角度,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体会不同的教学思路的巧妙!顾志能老师的《图形的运动(练习)》这节课让人最耐人寻味的是学生的收获:我们要学会打破思维定势,有创新能力!大家不禁鼓起掌声!多么宝贵的想法!这正是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所要培养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素养,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开展带来启发!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善于重构知识,注重知识的一致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切挑战!
陈家才老师:张冬梅老师展示的四年级上册的《射线、直线和角》这节课,她用带来的“神器”激光测距仪带学生进入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研究,让学生在尽情的想像中实现有限到无限的突破。在“两点间的距离”的教学中,从“价值”出发,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懂得要得出一个数学结论的科学的过程,懂得要得出一个数学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式,并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理性的精神。整节课上,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中,老师们听的意犹未尽,充分体现其“亲和数学”的教学风格。理念的引领,思维的建模,实践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通过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及其应用价值,培养儿童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宽度,培育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的课堂中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曹平平老师:在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比往常更需要一位智者,带我们跃过人生的迷途、纷扰,看见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愉。朱国荣老师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领跑者,《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这一课,无疑为尚在迷茫中的数学老师提供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范本。本节课最大特点是关注跨学科融合。朱老师的“度量衡”一课中,将历史、文学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彼此交叠。从数学学科看,“身高九尺”的运算与推理,度量中度量标准统一必要性的感知,度量单位从粗略到精细的深刻体会,数感、量感、推理能力等素养目标,很好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核心地位。从历史学科看,让学生了解商朝、秦朝、三国、清朝等重要朝代;了解商鞅、李斯、秦始皇等重要历史人物;了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法国定义‘米’作为基本长度单位”等重要历史事件,等等,可以看见,历史知识得到有机渗透。从语文学科看,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小说中“夸张”的表现手法。无疑,在朱老师的课中,对于新课程倡导的“突破学科本位”、“打破学科疆域”、“重组课程要素”,“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已然成为现实!
高悦老师:俞正强老师这节课给了孩子们一个最重要的数学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堂课上,俞老师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看得见的数据,摸得着的秤是数学之外,看不见的数学方法(转化),是更加本质的数学。数学方法的发现,不依赖于外在的传授,而依赖于内在的主动探索。具有主动性的观察才是真正的观察,而透过现象看见背后的本质,才能称之为数学的观察,我们要像曹冲一样有一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眼睛。
刘伟东老师:强震球老师课堂的丰富亮点令人受益匪浅。他的鼓励性语言富有极大魅力,用幽默激趣的语言推动学生经历三轮验证环节,孩子们像挖宝一般由浅至深,不断挖掘出不一样的璀璨宝石,深刻掌握了数学方法,会用数学思想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顾亚龙老师用“时间是什么?”“时间在哪里?”“时间长什么样?”三个问题驱动,以问题驱动,从时间的认识(化抽象为具体)、寻找(不同时代计时工具的发展)、感知(闭眼感受30秒、一分钟)、操作(制作创意钟表),富含人文价值,渗透了跨学科理念。将“一致性”和“结构化”理念融合进入课堂,将零散的知识串联成篇,为孩子们打通了知识的“隔断墙”,有效筑起了一面“承重墙”。
殷杰老师:周卫东老师由三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导入,从中抽象出三个数量关系式,并让同学们找出其共同特征,逐步引出分量与总量的数量关系,最后为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多层抽象,在儿童表征基础上,借助多维素材、多元应用,体会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凸显模型价值。牛献礼老师从数学思维出发,不论是平面与曲面的初步感知,还是由线到面的维度转化,以及标准“1”的提出,有效将长度与面积测量方法有机结合与贯通,学生深入认识了度量的意义及价值。
通过这次观摩研讨,我们懂得了作为新时代教师,应当坚持独立思考,积极吸收时代养分;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少些“花把式”,深挖数学本质,追求数学知识的联系、变式、深化、优化,挖掘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自觉性,实现数学“一般化”与“特殊化”的灵活转变与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具备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型学生。
图文:刘伟东
初审:贾文静
复审:娄燕芳
终审:张万新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