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在一次户外游戏时,孩子们正在拿沙包,突然几个小朋友争吵了起来,还伴随着一阵阵的大哭声。原来是昕昕摔倒了。
你为什么摔倒啦?
因为他们都在挤我。
小朋友们都抢着拿沙包。
拿沙包应该排好队伍,一个一个轮流拿,要不然就会挤摔跤,容易受伤。
教师思考:
中班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以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遇到的小插曲为契机,师幼共同分析、讨论“摔跤”的原因,引导孩子知道拿沙包时要排好队,轮流拿的规则。进一步引发幼儿感知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要遵守规则。于是,师幼共同开启了一场解码“规则”之旅……
规则初理解
围绕“什么是规则”的问题,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班级太乱了。
他们拿好多本书,看完也不收。
接水喝的时候大家都在挤,把水杯里的水都撞洒了。
教室又乱又吵,这样一点也不好。
教师思考:
“没有规则会怎么样呢?”老师并没有和孩子们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一日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知规则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会受到规则的限制,但是大家都遵守规则,就会让生活变得更有秩序和方便。
幼儿园里守规则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规则”,了解幼儿园里的规则,老师和宝贝们共同聆听了故事《幼儿园里守规则》。
在听完绘本后,孩子们都表示不想变得“古里古怪”,并自发地想去寻找并遵守幼儿园的规则。
幼:“古里古怪真是太讨厌了,我才不要变得古里古怪呢!”
幼:“走!我们一起去寻找规则,遵守规则,那就不会古里古怪了!”
教师思考:
为了进一步了解“规则”的含义和感知 “规则”的重要性,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师幼通过阅读绘本、实际体验等方式,一起了解、寻找幼儿园里的规则,并引导幼儿自觉地去遵守,孩子们对于规则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的“班级公约”
孩子们通过绘本故事的了解,也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在寻找幼儿园里的“规则”的基础上后,老师鼓励孩子们为班级需要的地方设计“规则”,也就是“班级公约”。
制定公约
需要设计什么班级规则呢?
都翻烂了,我们要轻轻地翻书。
玩小车要分享,我们都要做好朋友。
水接多了会浪费,我们要珍惜水资源。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
孩子们分头行动,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头脑风暴”,设计出了一条条自己认为班级里最重要的规则。
选取公约
可是,设计好后,我们马上迎来了一个新问题——设计的“公约”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该怎么办呢?
幼:“我们可以只选择一部分小朋友的规则!”
幼:“我觉得我们可以投票决定我们的班级公约。”
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老师决定将设计思路一样的规则先分类在一起,选取孩子们投票最高的规则作为我们的“班级公约”。
最终,我们选取了以下得票率最高的六条规则作为我们的班级公约:
最终,我们选取了以下得票率最高的六条规则作为我们的班级公约:
(1)在上课时要坐好自己的椅子;
(2)垃圾要丢进垃圾桶;
(3)睡觉上床的时候要扶好爬梯,注意安全;
(4)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友爱,不吵架;
(5)要爱护我们的图书和玩具,玩好玩具后要及时整理;
(6)要节约粮食还有水资源,不能浪费。
规则小达人
在制定完班级公约后,如何让孩子们将班级公约熟记于心,并积极遵守呢?老师决定在每周都开展规则小达人的评选活动,让孩子们都来当评委,一起来评选出班级的规则小达人!
在老师宣布了这一项评比后,孩子们对“班级公约”有了一定的重视,都非常想得到“规则小达人”的荣誉称号,每个人都在努力遵守“班级公约”。
孩子们通过每天相互观察、相互监督,在每周五投选出了一名自己心目中的本周规则小达人,并分享了自己的投票理由。
教师思考:
孩子们通过前期的讨论、查阅及活动的铺垫,有了一定关于“规则”的经验及想法,都纷纷制定了自己认为重要的规则。在遇到“规则太多”的问题时,孩子们选择了投票的方式,教师引导幼儿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分享制定“班级公约”的理由和实用性意义,对自我建立的规则更有遵守的愿望,“班级公约”的规则也是可以商量,根据需要制定的。并利用每周”规则小达人“的评选活动,激励幼儿争做遵守班规小达人,进一步将规则意识牢记在心。
我的“家规”
在活动中,有的孩子提到:“我在家里也有规则。”“妈妈说要按时睡觉。”追随孩子们关于”规则“的经验点,我们将关于“规则”的探索延伸到家庭中,寻找在家里需要遵守的规则——“我的家规”,并在班级中开展“”家规分享活动。
教师思考: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规则意识的建立不仅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中,更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本次活动中,家长与幼儿一起制定“家规”,并鼓励幼儿认真遵守家规,落实到行动中。同时,引导家长努力做好榜样示范,言行一致,正确引导,让幼儿从小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社会规则我知道
社会规则大调查
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自己家里都是有规则的,也进一步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孩子们发现在班级、家中有些规则是可以商量、根据需要制定的,但在我们身边有些规则是不能改变和调整的,那有哪些社会中规则要遵守呢?
由此,孩子们通过“社会规则我知道”调查表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社会规则。
法律法规小课堂
除了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社会规则,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规则”是我们每个人也必须要遵守的。中二班郑亦舒小朋友的法官爸爸,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法律启蒙课”。
郑法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法院、法官职业和工作,展示了法槌、法徽、法袍。
教师思考:
走出班级和家庭,社会中有一些社会行为规则是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的。让法治课堂走进幼儿园,将法制教育融入启蒙教育中,初步了解和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产生初步地敬畏之心,激发了他们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的意识,让法律的种子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就开始生根发芽,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遵规、遵法的新时代小公民。
幼小衔接 家园携手
绘本推荐
01.沟通细节入手,明确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要明确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做。明确规则前,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白规则的具体内容,行为规则的确立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让他们更易接受。
02.让孩子参与规则意识的制定
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尤其是与孩子关系密切的部分。共同制订规则除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外,还会增强他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03.正面引导,提高执行规则能力
当幼儿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时,家长应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方面考虑,而不能急着批评孩子。平时,家长可以适当鼓励,激发幼儿“我能做好”的意识,促使他有继续努力的愿望和信心。
如果孩子做出遵守规则的行为,家长要及时肯定和强化。在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中,孩子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好的行为习惯就保持下去了。
04.正面引导,提高执行规则能力
孩子的年龄小,规则的建立需要逐步养成和持之以恒。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引导和鼓励要以正面为主,持之以恒 。
05.避免制定规则的随意性
规则不是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而制订的。如果同样一件事,只有当家长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规则,那么就意味着家里随时随地都有新规则。这样制订的规则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06.让孩子在交往中感受行为规则
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孩子体验与他人共同活动的愉悦。在活动中家长可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学会遵守交往规则,学会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07.为孩子塑造遵守规则的形象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儿,爸爸妈妈也是吃饭时拿着手机看来看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模仿来学习规则的,家长的行为就是他们的样板。
编辑:黄娟 初审:张瑾 中审:文皖芹 终审:陈晨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