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手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积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课程缘起
偶然的一次餐前聊天,有小朋友对于班级的名称有了一些小小的疑问。
于是引发了孩子们之间的一场小讨论......
幼:老师,我爸爸昨天说我在徐悲鸿班,他都说错了,我明明在中二班呀!
师:爸爸没有说错,我们既是中二班,也是徐悲鸿班呀!
幼;为什么呀?徐悲鸿是谁?
师:因为我们幼儿园是美术特色幼儿园,而徐悲鸿是中国有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的水墨画尤其是彩墨画浑成天成,他画的奔马图举世闻名。所以我们班级是以徐悲鸿先生的名字来命名。
幼:徐悲鸿这么厉害呀!
幼:老师,什么是彩墨画呀?
师:彩墨画是指以“水墨画”为基底,在上面进行敷色、点彩,使画面相比水墨画的色彩更丰富、明快、鲜亮。例如石青,朱砂,石绿,白粉等。
幼:我哥哥上书法班的时候也用墨笔画过画呢!真想看看徐悲鸿画的画呀!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吧!
于是我们跟随着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发掘幼儿的探索欲望,开展了一场美妙的水墨之旅。
初识水墨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不只是一个美丽的作品或装饰元素,背后隐藏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幼儿可以充分体验美的力量,感受美的魅力。
孩子们第一次欣赏大师的作品,大家都发出了“哇塞”的惊叹声,十分好奇这么美而富有意境的作品是如何利用笔、墨这么简单的工具创作出来的。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向幼儿提供各种水墨画的工具及材料,鼓励幼儿动手体验,引发幼儿对于中国优秀艺术文化的憧憬。
遇见水墨
《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幼儿能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写一写,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水墨画的墨汁、毛笔、宣纸等各种绘画工具的特性,同时也为后续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创造水墨画提供了经验基础。
水墨初体验
水墨画,作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标签,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以来的智慧与艺术。
幼儿大胆挥洒、毫无顾忌的作画,体验着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以及画面的笔情墨趣。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浓淡墨的绘画技巧,体会到笔墨的情趣、笔墨的神奇、笔墨的美妙。
教师追随幼儿的“好奇”与“喜爱”,支持并鼓励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我们充分尊重并理解幼儿拥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创作方式,让他们在不断地创作中获得满足……
我和水墨的故事
充满意境的水墨作品让同伴们惊叹不已,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表达并讲述自己与家人一起创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想。
“现在是下雨天,马儿没有地方躲雨,只能躲在大树底下,草地上都是马儿奔跑留下的脚印。”——陈可一
“土里长出了许多新的竹子,竹子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开出了许多新的枝丫,太阳晒着竹叶和竹竿,它需要经常浇水和充足的阳光才能长的更好。”——戴沐钖
“这是一只住在深山里的大公鸡,他的嘴尖尖的像剑一样,他的尾巴像枪一样。有一天它和它的好朋友正在外面玩耍,突然他一回头发现好朋友被老鹰抓走了!”——齐初阳
“马儿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尽情的奔跑,草原上的青青绿草特别的鲜嫩,马儿最喜欢吃这样的草了!”——万云霄
“很久以前,有一只大公鸡在外面找食物,突然天空飞来一只老鹰,大公鸡看见天上的老鹰吓得赶紧逃跑,老鹰在后面紧紧的追着大公鸡,老鹰一下就把大公鸡抓住了。”——余昕灏
在感慨中国水墨文化神奇的同时,幼儿也感受着水墨作品的唯美意境。
而通过幼儿的大胆想象,每幅作品仿佛都被注入了灵魂,宣纸上的每个作品似乎都有了生命,它们在演绎着独属于徐悲鸿(中二)班的故事......
撰稿:金墩梅
图片:金墩梅
初审:邓莉 施若琪
复审:徐昆
终审:胡宝云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