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天生是大自然和科学的爱好者,自然界中的无穷奥秘,生活中的奇妙现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时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探索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还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缘起
一天午餐前,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先到盥洗室洗手。
“老师,你看,我这里有一个泡泡耶!”隽隽惊奇地说。
隽隽小朋友在洗手时,手上挤满了洗手液,揉搓时发现手上出现了一个个的泡泡。
昕昕也说:“你看,我这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泡泡哦。”
囡囡将大拇指和食指比成了一个圆圈,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其他小朋友们纷纷效仿起来,我们的泡泡之旅就从这里开始了……
寻找泡泡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寻找到更多的泡泡,在班级群内开展了亲子互动环节,请家长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寻找生活的泡泡,家长将宝贝与泡泡的合照传至班级群内,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合照,看看孩子们都找到了哪些泡泡?
(1)嘴巴里的泡泡
(2)泡泡水里的泡泡
(3)洗袜子时的泡泡
(4)鱼缸里的泡泡
(5)手上的泡泡
自制泡泡
老师,我的泡泡水用完了,可是我还想玩。
那我们一起来制作泡泡水吧!
泡泡水里需要加点儿什么呢?
悦悦说:“可以加点儿洗手液。”
阳阳说:“妈妈洗碗用的洗洁精也可以”
然然说:“洗衣粉也能变成泡泡!”
泡泡器
班级的小朋友很多,泡泡工具还不够,怎么办?
镧镧说:“我们可以自己做呀!”
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工具来玩泡泡呢?
带着这个问题,幼儿自己积极寻找自己心中的吹泡泡的工具。孩子们找到了很多形状的泡泡工具,也自制了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
玥玥说:“为什么我用三角形和五角星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清清说:“为什么我们用三角形的吹出来也是圆形的泡泡?”
好奇的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了问题,吹泡泡工具形状各异,可我们为什么吹不出各种形状的泡泡呢?老师搜集资料发现,因为分子之间是有引力的,而在分子引力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形状只有圆形,所以泡泡的最终形态都是圆形。孩子们通过泡泡大猜想调查表最终得出结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都只能吹出圆形的泡泡。
泡泡画
多彩多姿的泡泡不仅好玩,还可以变出泡泡画。泡泡本没有颜色,是阳光让它变成五彩斑斓。那么,泡泡遇上颜料,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教师思考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源于兴趣的事物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小泡泡中蕴含大秘密,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奥秘,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
课程开始以来,教师紧紧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导向,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系列探究活动。孩子们在生活与游戏活动以及亲子活动中,直接感知、探索发现,亲身体验了泡泡无穷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同伴分享,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撰稿:夏礼靖 初审:艾迎 复审:陈茜 终审:李峥 编辑:)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