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惊蛰:一雷惊蛰始 春光无限好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3月5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就是惊蛰这个节气的来历。
惊蛰有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花开始绽放了,满树满树粉红的桃花,灿烂如朝霞,是春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哦!
二候“仓庚鸣” 仓庚指的是黄鹂,黄鹂身体的羽毛大多为黄色,明亮如太阳,叫声清脆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候“鹰化鸠” “鹰”泛指凶猛的大鸟,“鸠”指布谷鸟,古人认为春天的时候,鹰化为鸠;在秋天的时候,鸠又化为鹰了。当然,这是古人的想法,并不符合科学规律。
惊蛰习俗
蒙鼓皮
传说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祭雷神
农村老辈人说:惊蛰是雷神节日,有俗语云,天上雷公,人间舅公,说的是雷公地位的重要性,惊蛰祭雷神,以盼雷神唤醒万物,春满人间。
吃梨
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另外,惊蛰吃梨也有养生意义。惊蛰后气候回暖,人体容易外感咳嗽、口干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润,能润肺止咳。
惊蛰之后幼儿保健
惊蛰时节,早晚温差大,阴雨天气多,乍暖还寒很容易导致感冒。万物苏醒,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所以小朋友们要在饮食上进行调理,注意卫生,不要吃生冷食物,加热后再食用。使自己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日常的保健也是十分重要的。
01 夜卧早起
春季日照时间渐长,应早睡早起,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基础上,让幼儿增加活动,尤其现在居家期间更要注意保持孩子日常运动量。 但要避免孩子出汗太多,毛孔开泄,遭受风寒侵袭而诱发感冒。此时阳光充足,又能增强钙的吸收,有助于幼儿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骨骼生长发育,是长个的好时间哦~
02 春不忙减衣
惊蛰常有倒春寒现象,故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 这个时候衣着可下厚上薄,穿衣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和心胸要寒”的要领,以手脚暖、背后无汗为大原则。当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
03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饮食方面顺应惊蛰节气阳气上升、万物始生的特点,多吃性温、味甘的食物,如:梨、大枣、山药、南瓜、栗子、春笋、百合、小米等。平时在烹调中可适当增加辛温食物,如:葱、姜、大蒜、韭菜、香菜等。 尽量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来帮助脾胃运行,比如山药、芹菜,柚子、豆芽、红枣等,同时也应该选择具有辛香气味的调料以及蔬菜。 建议家长尽量避免小朋友饮用冰冻饮品及进食腻滞食物,从而减轻肠胃的负担,有效集中对抗肠胃病毒。 除冰冻及腻滞的食物外,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可尽量减少乳制食/饮品,因为乳制类食品容易令到肠胃感觉饱滞,加重肠胃消化负担,影响胃口。
04 预防疾病,避免过敏
进入惊蛰,多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是流感、腮腺炎、脑膜炎等传染病的高发期。尽量少带幼儿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房间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 惊蛰一过,百花盛开,空气中扬着花粉、柳絮等,如果幼儿对花粉等过敏,应尽量减少户外暴露的时间,外出时要戴口罩。
05 多风干燥,避免上火
惊蛰时节,阳气会开始往外生发,畅行全身,促进幼儿的生长。如果幼儿体内素有寒邪,就会出现郁热,表现为咽部不适、咽痛、入睡难、睡眠不安等。 另外,春季多风干燥,要多喝水,切忌过捂,否则极易上火,加重郁热症状,表现为唇干、大便干燥等。
惊蛰幼儿饮食原则
原则一: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新鲜蔬菜和水果含多种维生素,有助于让身体里的各个脏器都功能强大,满足身体所需。
原则二:多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合理摄入蛋白质能让我们长得更高、身体更壮,瘦肉、鸡蛋、黄豆、豆腐里都有丰富的蛋白质。
原则三: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
惊蛰时节,气温偏低且干燥,人很容易上火,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对身体更好。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