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充分说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让每个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幼儿的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幼儿园更是重任在肩,应当为幼儿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玩具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语言、动作、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的重要依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争抢玩具的现象时常发生。
3-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阶段的幼儿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于初入社会小集体的幼儿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共有的概念,在面对喜爱的玩具时就会认为是属于自己的,即使有其他同类玩具,他们依旧会去争抢他人手中的,甚至会产生哭闹等行为。
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更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并且希望他人都认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从别人的立场和观点去客观地理解事物,这就容易导致幼儿间产生因意见分歧和维护规则的争抢玩具行为。
模仿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同伴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儿,构成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中,也存在幼儿抢夺他人玩具,其他幼儿认为抢夺玩具是有趣的,便自主模仿同伴抢夺玩具的现象,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扎堆抢夺的情况。
家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场所,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影响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家庭方面,需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那么家长如何引导幼儿不争抢,一起玩?
家长对一些物品的归属权要给幼儿好好的解释,平时家长也不能说我的都是你的这个话题,必须让幼儿明白所有权的概念。例如,发生幼儿和别人抢玩具的事情时,要给幼儿说,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它不是你的,你不能随便抢别人的玩具。我们的玩具在自己家里,这是别人的。从小就要告知幼儿这种观念。
发生争抢时,我们要给幼儿讲清楚道理,告诉幼儿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抢了别人的玩具,他会伤心难过的,如果换作是你,你的玩具被别人抢了,你也会伤心难过。
例如幼儿和其他的小朋友在家里玩积木时,每个小朋友都在自己的地方搭建自己的积木。当他需要一些其他的积木块时,你可以告诉他把自己多余的积木块和其他的小朋友来交换。让他慢慢的了解交换的意义。
作为家长,当发现自己幼儿抢夺别人的玩具时,应该立马制止这种行为,对这种行为绝对不要宠着你的幼儿,从小就惯着幼儿这种抢夺玩具的行为,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
“玩具是幼儿们的天使。” 随着幼儿的成长,玩具会从头到尾陪伴他们。玩具不仅是幼儿们最亲密的伴侣,而且还是最好、最自然的教科书。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尽管可能会发生争抢行为,但是幼儿同伴之间的争抢行为也是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忽视的是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能够推进幼儿情感、认知方面的发展,是幼儿行为方式转变的教育契机。家长应该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图文:来自网络
编辑:陈颖
初审:谷莉莉 吴文静
复审:单秀琳
终审:宁晨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