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提到“3-6岁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强调教师应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学会 “穿衣”是一种能力,一种“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是体验成功和收获自信的一种方式。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成分园小四班,看看小班孩子,面对“穿衣”做了哪些事?去感受趣味的穿衣方法,去体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活内涵。
故事从一次午睡起床后说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梳理,一天午睡起床后,我们让孩子尝试自己穿衣服,孩子们拿着外套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这时午睡室响起了各种“声音”……
苒苒:老师,我的袖子不见了,我找不到我的袖子了,边说边露出为难的表情。
樾宝:老师,我的图案也消失了……小脑袋左看看又看看,一直寻找着衣服上的图案。
方方: 老师,你看,我的衣服穿好了,可是好像有点奇怪诶。
教师的思考:
穿衣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能够自己尝试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在前期的一日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常常会求助老师,等待老师帮助穿衣服。孩子想要成为生活的主人,必须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服务自己。
因此,捕捉到孩子们的共性需求,在“穿衣小风波”的契机下,我们决定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关于穿衣的那些困难的事儿……
例一:
为什么穿衣感觉到“难”?——关键词:经验 捕捉 发现。
分享“难”的原因:
欣欣:我把衣服的一只袖子穿上了之后,还有一只袖子总是找不到。
方方:我把头钻进洞洞的时候,就看不到衣服的前后,然后我就穿反了。
昊阳:我总是分不清楚衣服哪里是外面,哪里是里面,所以总是会穿错。
玥玥:我在家里都是妈妈帮我穿衣服,所以我不会穿。
那怎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难呢?
“衣”探究竟
衣服有不同的“类型”
苒苒:衣服有拉链的,也有扣扣子的。(开衫)
欣欣:衣服还有背带和裙子。
方方:衣服还有套头的,有些还有帽子。(套头衫)
衣服有“前后”
玥玥:衣服前面有拉链。
昊阳:有口袋的在前面,没口袋的在后面。
樾宝:领子低一点的是前面,前面还有图案。
方方:衣服后面(领子)有标签。
衣服有“里外”
玥玥:我发现我的衣服外面摸起来滑滑的,里面不是滑滑的(粗糙感)。
欣欣:我的衣服里面是有一根根线的(缝合的线头),外面没有。
玥玥:衣服的图案是在外面的,没有图案的是在里面。(知道穿衣要先翻过来)
教师的思考:
当孩子们觉得穿衣服很难时,我们倾听幼儿当下的感受,充分了解难的原因后,通过亲身实践--调查,去鼓励幼儿分享发现的衣服的秘密,帮助识别和体验,为接下来“学会穿衣”做好经验的铺垫和支持。
关于“穿衣”,你有什么好办法?——关键词:经验迁移 亲身实践
名称:《 我会穿套头衫了!》
玥玥:我今天穿的是拉链外套,外面有一个口袋。
方方:我的衣服外面是有一个小猫咪图案的。
欣欣:老师,我的这个衣服反过来了,里面糙糙的在外面,我要先翻过来,才可以穿。
孩子们边穿衣服,边互相分享着自己的衣服的构造,发现着自己的衣服上面里外、前后的特点,正当大家讨论着热火朝天的时候,玥玥和欣欣突然说道:老师,你看,我的衣服穿好了,我的小脑袋从这个大洞洞钻进去又从这个中洞洞钻出来,就好像钻山洞游戏一样,边说边哈哈大笑,难掩喜悦。
一次的成功,带来的喜悦油然而生。在反复的实践和尝试的过程中,赋权幼儿,教师退位,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发现了关于穿衣的好办法:
玥玥:我可以拿衣服来试一试(拉拉链、扣扣子)
欣欣:可以去书里找一找有没有穿衣服的好办法(绘本)
樾樾:妈妈告诉我一些穿衣服的儿歌,可以跟着学一学。
方方:我把帽子先戴头上,这样就可以找到袖子了。(借物)
玥玥:衣服套在椅子上,手往后伸,就能找到袖子。(工具)
在表达分享后,给予他们继续实践、探索的空间。用创意的穿衣方法来帮助解决这些小小的困难,老师在其中作为观察者记录幼儿所表达的内容,作为支持者捕捉关键,助推探索。而在孩子们多以语言表法分享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幼儿的语言表达可视化呈现?从而帮助幼儿在多元的穿衣方法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