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幼教育集团总园:不一样的声音

发布日期:2022-05-18   作者:王安东   来源: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阅读:次   字体:[] [] []

课程起源

一天准备午睡时,孩子们围在一起小声地讨论着“我听见外面下雨了”“我听到下的是大雨,声音很大”“睡觉起来不能出去玩了”。起床后,我们展开了讨论。“你们怎么知道外面下雨了呢?”“我们听到的呀”……这样一次短暂的讨论成功引起了孩子们对声音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的活动应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幼儿兴趣出发,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中一班的幼儿带着对声音的好奇,开启了一场关于声音的奇妙之旅。

寻声

除了下雨的声音,在生活中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开始讨论、寻找、记录,将自己听见的声音通过绘画记录下来。

“我在马路上听到了很多车子的声音,它们都不一样”。

“我还在动物园里听到过动物的声音,老虎的叫声就是哇呜”

“我们小朋友笑的时候也有声音,肚子饿的时候还会咕咕咕的叫”。

“我在家里把水杯打烂了,发出噔的声音”。

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经验进行表征和大胆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声音的神奇和独特。在“寻声”时孩子们又产生了关于声音的更多疑问,于是教师追随幼儿脚步,继续探究声音的秘密。

探声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物体震动时会引起空气震动,产生声波,当耳朵接收到声波就能听到声音了。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老师拿来了鼓、食盐,将食盐放置在鼓上,再敲击鼓,就会发现上面的食盐“跳”了起来。

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通过视频观看、实验操作,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探声二:有趣的传声筒

区域游戏时,孩子们在百宝箱里发现了一根长长的纸筒,他们将纸筒当作“电话”,开始了警察游戏。在游戏分享环节,誉仁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大家:“纸筒说话的声音特别大,就像喇叭一样”。原来纸筒可以传声,还有什么可以传递声音呢?教师让孩子们先进行猜想,并且制作了亲子调查表,请家长协助幼儿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将幼儿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通过亲子合作,孩子们发现了很多可以传声的材料,在过程中幼儿还制作了“纸杯传声筒”,而且通过对比发现连接纸杯的绳子长短、粗细不一样,传递的声音大小也不一样。

教师追随幼儿在游戏中的发现,及时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让幼儿在猜想——操作——发现——总结的反复循环过程中不断获得有关“传声”的经验。

感声

在前期寻声、探声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了声音带来的感受大不相同,当听到好听的乐音时会觉得很舒服,而听到吵闹的噪音会很不舒服,于是老师选择了几首不同场景下的声音进行播放,他们在听完之后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乐音和噪音的不同感受。

“听到音乐我很开心,我会闭上眼睛享受”、“我有爱的表情”、“我的手上下摆动,因为开心”……“我听到噪音感觉火山都爆发了”、“我肚子里有个烟花,因为声音太大了,就会有点吵”、“我一肚子都是火”、“我会生气捂着耳朵,我不想听”……

既然噪音听起来这么不舒服,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噪音的产生呢?孩子们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许多降低噪音的好方法。“在家里看电视,声音要关小点”、“不能在家里拍篮球,要到户外去”、“远离有噪音的地方”、“在幼儿园里不大声尖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的方式,孩子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乐音、噪音的不同感受以及减少噪音的方法。

课程感悟

本次课程,教师抓住了偶然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孩子的兴趣开展一系列的声音活动,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对幼儿来说,声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好奇好问,喜欢探究又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之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闻声、寻声、探声之旅中,孩子们对声音的认知逐渐丰富,对声音的探究能力初步形成。孩子们徜徉在探究的世界里,而老师一路追随,记录孩子的发现,感受孩子的成长。对声音的探索兴趣,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撰稿:王安东 初审:艾迎 复审:陈岚 终审:李峥)


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22329号-1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76号
开办者名称:合肥市庐阳区电化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