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为了让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2021年12月13日,长幼教育集团天成分园组织开展了园内一周课程预设与解析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长幼天成分园保教负责人李志睿主持,全体一线教师参与交流研讨。
活动开始李志睿老师首先阐述了幼儿园开展一周课程研讨的意义,提出幼儿园一周课程设置可因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根据省编教材的主题脉络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需遵循幼儿兴趣,全面发展保教活动的整体性、活动性、可操作性、适宜性等多项原则。
教研过程中,老师们将班级活动主题深层度剖析,通过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大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班级一周课程的实施情况。
小一班张文静老师此次分享的一周课程设置主题是《独挡“衣”面》主题活动,《指南》中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小班的幼儿已经有初步的自理意识,但自理能力还比较弱,而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包办代替,让幼儿产生依赖性,自理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于是根据幼儿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便围绕幼儿自主穿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提高孩子们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六班童舒晗老师以中班上学期“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为例,分享班级一周课程设置。,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预设三周的课程内容,第一周的主题是“聊家乡的故事”,幼儿周末从家乡游玩回来的一次谈话的拓展延伸,后两周的主题根据第一周延伸拓展,串联游戏区角“农家乐”,孩子们品味家乡的美食、表演家乡戏剧等。三周的主题课程安排是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学习过程,且每一周的课程设置不仅围绕着“我爱我的家乡”这一主题,还是渗透区域、串联游戏。随着学习的深入,幼儿对家乡的理解将渐渐清晰,文化传承的力量也会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心中。幼儿将共同探寻老街的历史,了解安徽独有的建筑文化,通过各类风俗、美食、文化艺术等形式,体会安徽的和谐与兼容并包。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记录、整理属于自己的安徽印象。
大二班刘玉洁老师分享的是由一粒种子引发的主题生成活动《蔬菜大赢家》,分别从课程主题脉络的架构进行横向与竖向梳理,通过创设课程主题环境渗透,将劳动教育充分贯穿到一日生活中每个环节,以种子为切入点,让幼儿明白劳动的意义。正如陈鹤琴老先生所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一双双稚嫩的手,在大自然中探寻种子生长秘密,感受着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通过各班的汇报可以看出,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一周课程里,孩子成为了真正主导者,而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成为了一个引导者、观察者。最后,教师相互交流并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教师相互交流、受益良多,专业化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师们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解“课程”的含义,更是深入了解如何发现和引领儿童,让幼儿自主的认知,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成长。相信长江路幼儿园天成分园的教师们将会本着儿童自主发展创造,为之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愿学、会学、乐学!
撰稿/摄影:周艳
初审:周艳/李志睿
二审:孙兰兰
终审:王俐
编辑:苏群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