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夜间最短。夏至也代表着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荣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气候特点
1、梅雨季节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2、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3、高温桑拿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由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日变短,黑夜逐日变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4、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为了让幼儿了解夏至节气的风俗习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迎松路分园开展了《二十四节气——夏至》的主题活动。
夏至主题升旗仪式
瞧,升旗仪式上,大一班的小朋友用嘹亮的声音为我们带来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用通俗易懂的儿歌表演方式,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夏至”的气候、习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姬老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在“夏至”节气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夏天气温高,容易流汗,外出要塞汗巾,戴遮阳帽,少喝冷饮,冰镇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点温水、绿豆汤、酸梅汤、西瓜汁等。让小朋友再一次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夏至知多少
活动中,老师利用绘本、视频等形式,让孩子了解有关夏至的气候特点、习俗和美食。
为了让小朋友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夏至节气的知识和习俗,知道一些消夏避暑的方法,老师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夏至活动:画纸扇、立竿测影、品尝夏至面等。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式过夏至,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天的精彩活动吧!
扇凉一夏
小扇子,像大手。
扇子摇,风儿吹。
大手招一招,汗珠跟它走。
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扇子作为一种消暑用品,夏至日当然少不了。瞧,宝贝们把一把把空白图案的团扇和纸伞,一笔一画,画出自己眼中的夏至,这何尝不是给夏至再添一份姿彩呢?
立竿测影
夏至这天正午,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回归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大家看自己的影子,是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哦!让我们与孩子一起立一根竿,测测当午时分的影子,以及站在太阳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吧。
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中国许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传说夏天吃面,有“避恶”之意,既是为了取个好彩头,也是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哦。
夏季饮食保健
饮食建议:
1.夏季人体消化能力较弱,故夏季饮食要清淡,减少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宜多吃应季的水果蔬菜。
2.夏季人体流汗多,对能量的需求多,要做到不挑食,注意粗细、荤素搭配,营养摄入均衡。
3.夏季宜多食用醋,醋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并能够杀菌、消除疲劳。
4.注意补水,夏季气温高,排汗多,缺水容易头晕头疼。
保健建议:
1.顺应季节变换,晚睡早起加午休,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
2.切勿贪凉:夏至由于气温较高,很多人喜欢喝冷饮,洗冷水澡、调低空调温度。注意不要过度贪凉,头、肩颈、关节等处不宜直接吹风,以免寒湿侵入,导致头痛、关节痛等问题。
3.顺应时节,冬病夏治。一些容易在冬天发作的疾病,比如由于寒湿引起的关节炎、头痛等疾病,可在夏至期间阳气最盛时进行调理。
夏日熏风暑坐,蛙鸣蝉噪袭尘埃。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孩子对夏至节气的认识和了解,让其真实体验了夏至的乐趣与快乐,同时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
夏至今已至
天长日亦长
愿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健康康
快快乐乐的夏至
(通讯:王舒雅 审核:陈岚)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