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庐阳的一个品牌,是“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天调研教育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听取意见建议,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庐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刚才,区教体局围绕教育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汇报,45中、南门小学、红星路小学和早教中心也分别围绕自身特色建设作了一个发言,让我们对庐阳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结合此次调研内容,以及大家提出来的一些实际困难,我想谈一谈以下几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庐阳如何把引领教育的大旗扛下去?
2014年,国务院颁布39号文件《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面对合肥市新的定位,庐阳区必须要勇于承担国际化都市中心城区的责任。当前,区委正在全面开展“提振信心,拉升标杆”主题实践活动,教育作为庐阳品牌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轮的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围绕世界级城市的中心城区的建设,进一步塑造品牌,进一步夯实“首善庐阳”的基础,进而推动“首善之区”的建设和发展,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庐阳教育这面大旗如何去扛问题。
把“大旗”扛下去,就要在保持快速优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领跑,这需要教育系统自身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正基于此,区委常委会研究了均衡教育优质化发展问题,研究了推进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建设,以及校长职级制改革等问题,就是要更快地推进庐阳教育优质发展。在快速优质发展过程当中,学校的办学品位,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的自身特色都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引领全省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否能够继续在全省乃至全国保持有影响的地位。这个问题,对于教育系统的班子来说,对于名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教育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实现创新发展?
我常常讲,庐阳的发展要达到这样两个效果:一是要让所有外来的人觉得“不到庐阳就等于没到过合肥”。就合肥各个区而言,拼硬件我们不如滨湖,滨湖比老城区要漂亮得多,那里空间大,有利于管理。但是庐阳有其他区所没有的东西,合肥的历史文化沉淀,大都集中在庐阳。我们要让合肥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地体现出来。二是要让所有离开庐阳的人,还想着要回来。目前人员外迁和企业外流已成为庐阳不争的事实,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但是,我们要让从庐阳搬出去的居民,还想着庐阳;要让企业流出去了,但高管们的心还留在这里。因为我们有其他城区所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商贸服务资源。教育资源是我们的大资源,比如学区房在不断升值,很多住在外围的居民仍在老城区保留着房子。所以说要达到这样两个效果,更需要了解市民的需求,在原有基础上要有再提升,这对教育人来说,更加责无旁贷。要找到发展的切入点,做好教育规划与整体布局,包括幼儿教育、教育特色的彰显,以及名校的进一步扩张等工作。
现在,市里的土地开发配套政策非常明确,对于新出让土地开发项目设置的幼儿园,要全部无偿移交给政府管理,这个是以前没有的。上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对居民来说感觉是不一样的。目前我们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还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有的区域300个孩子要争50个幼儿园的名额,这就暴露出我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庐阳教育先行发展,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这是政府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打造“幸福庐阳”的有力支撑。因此,希望教体局以及街道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让新建幼儿园由教体局去管理,这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要在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推进自身建设。区委、区政府历来支持特色办学,相关部门也积极做好保障工作,在创新上,要有统筹,要让每所学校都能凸显自己的特色。
第三,要研究教育队伍建设问题。
教育系统要为庐阳区多培养干部。为什么这么说?从大的人才队伍体系来看,现在政府机关,包括新补充的人员都比较少,通道相对比较窄;而教育系统又集聚了很多高层次的人才。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通过“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校长职级制改革等方式,构建校长队伍成长机制,促进学校的发展。用校长带动学校的成长,用校长带动学校的创新,用校长来推进我们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区委吴劲书记曾经讲过:培养一个校长往往比培养一个局长更难。我们如何培养干部队伍,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这需要多做研究,区委区政府也会在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另一方面,教育系统还要为庐阳区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这几年教育系统也出来不少干部,这些干部总体上发展都还不错。对教育干部而言,从教育系统走出来,会有一个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与展示平台。我们要建立优秀干部的交流渠道,将教育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同时又为庐阳区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撑。
第四,要研究推进均衡教育再发展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庐阳区的定位,一是“首善之区”,再就是“辐射源”。目前,我们的教育“辐射”到长丰、到肥西、到经开区……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是“首善之区和辐射源”的责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切实认识到练好内功的重要性,练好内功,才有更好的条件和能力走出去。我们不希望学校走出去了,拓展了空间,反过来对我们的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辐射源”的建设问题,进一步完善“辐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尤其是已经走出去的学校,走出去,就一定要达到品牌应有的价值。
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我们新建了不少学校,并从名校选派骨干帮助力量薄弱的学校发展,稀释了教师资源,由此产生学校本部教师的补充、教师队伍培养等问题。对于新建学校,要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选调一些优秀教师充实队伍,同时要注重培养年轻教师。我们要研究教师的合理配置问题,一所学校有多少学生,需要配备多少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今后要把教师和学生的科学配比、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作为教育布局、教师招聘以及人员选调等方面的重要测算依据,这也能够减轻教师负担、减少临聘教师数量。
基础教育始终是庐阳品牌的推力。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研究高中教育与幼儿教育问题。高中教育,这几年可以说是一年一大步,今后还要继续研究这方面的投入和发展;幼儿园建设,在政府接管还没有全面铺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统筹考量。为了进一步凸显庐阳教育的民生价值,进一步提升庐阳教育的影响力,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015年5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