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民工子女 架起沟通“彩虹桥”

发布日期:2015-02-07   作者:通讯员   阅读:次   字体:[] [] []
    自庐阳区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以来,学校以此为契机,根据自身特点,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重点深入进城务工子女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环境,找出问题所在,从而采取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家访案例一:
    为了带好班级,我下定决心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学生,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争取进步。
首先我选择从班上最差的学生入手,杨甲奥是我班的双差生。他不仅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差。上课坐不住,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下课喜欢追逐打闹,期末考试语数都不及格。利用这次机会,我就去了他家进行家访。
    我从表扬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杨甲奥同学待人热情、有礼貌、热爱劳动、讲卫生,家长听了也点头,可是不学习可不行,将来没有知识干什么都吃力,现在管还来得及,即使孩子将来不能成为什么人才,做家长的也不会后悔,留下遗憾。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家长说他们也管,可是管不好,有时管狠了奶奶就护。我和家长一起分析了原因。第一家长管得不到位,不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教。第二家长不能持之以恒,高兴就管,不高兴就不管,要么就打,奶奶再一护,就完了。第三可能家长还不知道怎么管教,方法不当。家长主要是检查督促,使之养成好的习惯。现在管是为将来不管。家长听了连连点头。最后我又给家长提了几点建议:一、建议家长孩子尽量自己接送,以便于与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孩子一天的学习和表现。二、建议家长和孩子定好合约,不完成作业不准玩,在学校打架回来就罚,教育孩子时让老人离开。管就要管得彻底,一边打还要一边教育,要让孩子心服口服。三、建议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读半小时课外书。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样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慢慢就会提高,成绩也就会上升。
    家访对改变差生状况是不错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访案例二:
    张欣雅是我所教三(1)班的一名比较有特点的学生。她个子瘦小,刚入学那会儿每天沉默寡言,不大与周围的同学玩闹,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爱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各科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把她带到办公室单独辅导,但收效甚微,让人很伤脑筋。于是,择日进行了一次家访。
    与母亲交流了才深入了解到这孩子的家庭情况,父母一起经商很忙,还有个大两岁的姐姐跟在父母身边,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与他在一起,基本由亲戚帮忙带大的,平常也亲戚看管学习的,孩子小小年纪比较畏惧父亲,却完全不听母亲的话。父亲很客气的招待着,谈起孩子时还是认为小孩不大爱出声但挺聪明的,只是有点贪玩,个性有点倔强,让老师给多关照一些,母亲比较温柔,轻声细语的,言语之间也很烦恼孩子的沉默、贪玩和不求上进,一脸的无奈,孩子在旁边一直不言语,只是谈到她时很有点无动于衷的样子。我眼见着孩子的脸色黯淡,于是先谈起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不理想,但完全有能力更好,更出色,谈到他的一些进步表现如:还挺愿意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劳动时很积极主动等等,这样孩子有点惊讶之外还有点不好意思,父母听着也露出些高兴的模样,接着,我再从孩子的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上谈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帮助,应尽量抽出时间来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多点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想法,以及老师的个人意见和建议,老师认为只要她能上课时专心听讲,回家时能得到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再加上老师耐心细致的辅导,肯定很快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优秀学生。到我回家之前,小孩一直没有离开,甚至还和父母一起与我道了别。母亲送别时又和我单独谈了一会儿,希望老师多多帮忙,我则答应后又再次强烈希望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爱和关心。母亲也点头允诺了。
    告别时从孩子和家长脸上灿烂的笑容可以看出,此次家访不虚此行。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且复杂,家庭条件也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占据学校人数的大部分。为此,学校提出“彩虹教育”办学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起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彩虹桥。
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22329号-1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76号
开办者名称:合肥市庐阳区电化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