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学多项民生举措助扬“幸福教育”之帆
来源:新安晚报A08 2015年10月9日
“收花生喽!”合肥市幸福小学的校园里一片欢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幸福种植园,起花生,尝花生,享受着收获带来的幸福滋味……幸福小学地处三国遗址公园、董铺水库之畔,在庐阳区教体局领导下,依托六小教育集团,通过打造“幸福校车”、配备“班班通”等硬件设施、 “留守儿童之家”建立 等多项民生举措,为一方学子构筑起“平安”校园, “幸福教育”扬起 之帆。
“民生”投入保幸福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学设施、资金的投入。2008年学校新建后,在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幸福小学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建校占地15759平方米,建筑面积2299平方米,拥有2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篮球场各一个,有微机室、实验室、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光纤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了“班班通”。现有教师18人,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7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均配备了专任教师。同学们还能通过“在线课堂”,和城区优质学校学生一起上课。
考虑到学生的出行难题,自2008年起,学校配备校车免费接送学生上下学,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校车上除了有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外,还配有一个专职教师,保障学生一路上的安全,被同学们亲切的称呼为“幸福校车”。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
“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能靠堵,而是要疏,做好‘防’文章,通过提高防范意识,在事件发生前就扼杀在萌芽中。”幸福小学采用教育和管理并进的模式。根据四季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夏季重点防溺水,冬季则重点防火。此外还突出常态化教育,如交通、意外伤害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班会课、升旗仪式等形式宣传,免费分发安全手册,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教育。学校每学期安排教师集中家访,提醒家长共同做好防溺水、防火等安全教育工作。“小学生应在成人带领下学会游泳”、“不要独自在河塘边玩耍”。一个个浅显易懂的警句出现在幸福小学的黑板报上、楼梯边、宣传橱窗中,学校和社区周边的水塘边也竖起了一块块警示牌,时刻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
学校建立了以专职安全员为轴心,以学校各部门为主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网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信息及时互通反馈。据悉,幸福小学于2012年就顺利通过了市“平安校园”专家组的考核工作。
“留守儿童之家”为家长排忧
中午放学后,六年级陈世轩同学和一些小伙伴们收拾好课本,带上饭盒奔向“留守儿童之家”。在值班老师的监护下,她熟练地用微波炉热好饭菜,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吃午饭。午饭后,陈世轩带领另外两个小朋友完成卫生清洁工作,在操场上活动三十分钟后,进入图书室静静地看书、写作业。“留守儿童之家”解决了离家较远的学生中午不便来回的实际问题,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义务管理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城区学校相比,幸福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留守儿童较多,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保障这部分学生的安全和教育是做好学校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瞿校长说,学校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作了调查摸底,发现不少学生都是老人照顾,接送很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让中午不能回去的学生有个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学校安排值班老师义务管理,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管理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也减轻了老师人手的压力。
除了让教育惠及本地的学生外,幸福小学对外地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敞开大门。住在学校周边的随迁子女,只要符合相关入学条件,幸福小学也无偿接收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