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架起家校连心桥 点亮孩子人生路

发布日期:2015-01-29   作者:组宣科   阅读:次   字体:[] [] []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港湾;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家访仍然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功的家访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互补和配合。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年伊始,市教育局举行的“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恰如一场春风吹拂了千家万户。
    
了解困难 携手育花 家访让老师更心疼你
   1月20日傍晚,感人的一幕出现在蒙城路边的一个城中村入口处,当着许多街坊邻居的面,家长赵广霞紧紧拉着女儿班主任严老师的手,感慨地说:“真的谢谢严老师,对于我家孩子严老师没有另眼相看,反而给了很多照顾,还送来了新书包作为礼物,太谢谢了。”说着,赵广霞竟然抹起了眼泪。
 
    赵广霞是逍遥津小学金都华庭校区二(1)班学生董丹妮的家长。他们一家来自长丰县的农村,是典型的进城务工家庭。当天下午放学后,逍遥津小学金都华庭校区程朋军主任、二(1)班班主任严运煜、数学老师付兴杰没有回家,而是在蒙城路边的城中村里摸黑路、踩泥道,七拐八绕很长时间走进董丹妮一家租住的瓦房,和她的妈妈聊一聊并送上一份学校为孩子准备的新年礼物。
    “孩子的听力不好,已经配戴了人工耳蜗,她在班级里学习很吃力,和孩子交流也很困难,你要多陪陪她,如果有可能的话要读一些书给她听,培养她的语言能力。”严老师认真地对赵广霞说,“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你也不容易,一个人带着孩子,做点小生意,挣钱也不多,以后放学的时候,让董丹妮在我的办公室读一会书再回家吧。”
    走出城中村,蒙城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程朋军、严运煜有些沉默。严老师说,以前只知道董丹妮家庭条件不好,来到她家真的让我很心疼,董丹妮这孩子听力有问题,语言交流能力很弱,但她很懂事,也很努力;如果不是来到家里,我永远也不知道她妈妈有多苦,以前总是还有责怪的心理,这样的家访,让我对这位母亲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理解。以后,我要多帮帮她。
  (逍遥津小学 郑永贵)
    
拉近心距离 打开新视界 老师带着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
     说起家访,这是教育界并不陌生的词语。在笔者的记忆中,老师要家访,多与学生成绩下滑、在校表现差等问题挂钩。许多家长也存在思维定势,老师要家访,估计是孩子近期在学校表现不好。有趣的是,合肥市亳州路小学的几位老师经过和家长的对话,似乎让笔者产生一些新视角去看待家访。
   
    崔妈妈的女儿今年上六年级,和其他家长一样,妈妈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更多地落在即将面临的毕业复习上。作为孩子的英语老师,陈老师的造访首先令崔妈妈想到孩子近日的英语学习。“孩子的英语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家长要好好鼓励一下。假期里除了学习,也要让孩子适当休息放松一下。”
    陈老师的一番话显然并非崔妈妈所想的“抓紧复习”、“不能松懈”之意。“孩子在家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速度慢,经过观察,我发现主要是没有抓紧时间造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崔妈妈竟率先做了“自我检讨”,看得出还是对孩子的学习放心不下。陈老师付之一笑,感谢她对老师教学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希望她一定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的鼓励才是对孩子内心最大的激励和促进。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陈老师和崔妈妈的谈话记录中,笔者更是未看见关于成绩的只言片语。老师和家长自始至终都在探讨一个话题——如何教育孩子,让他真正地融入到同学中间。家长对此敞开心扉,客观地认识到孩子“希望引起别人注意而采取一些较为叛逆的方式表达情绪”,希望老师能教他如何与别人相处。在对话中,老师和家长都相互交换立场思考问题,了解孩子心灵深处的悸动。
                                    (亳州路小学 吴文超)
    家访,是一次与家长爱的牵手,是一次触摸学生心灵的旅程,更是一次教师自身化茧成蝶的蜕变。师爱无言、掷地有声。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些家访故事,让温暖的画面定格在寒冷的冬日,让明亮的阳光洒满在前行的路上。
 (选自2014.1.28 《合肥日报》组稿:张玉秀)
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22329号-1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76号
开办者名称:合肥市庐阳区电化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