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从思维导图的魅力、思维导图的构成要素、思维导图的应用及欣赏方面介绍了思维导图在各学科应用。郭老师结合一幅幅优秀的思维导图,详细分析构建图形化思维导图,学生不仅能深度理解知识,而且能从中收获难以想象的快乐;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教学,将枯燥的学习转换成了娱乐的学习等等。
通过郭老师精彩的汇报,老师们对思维导图模式充满了兴趣,方红校长也提出感兴趣的老师也可以组成团队,学校扶持,一起来研究学习,更好的为今后教学生涯服务。
思维导图由英国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根据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我们先将课本中或讲解过程中的碎片化知识提炼成关键词,即碎片知识核心化;然后将关键词区分为并列化、逻辑化关键词;最终将关键词形成菜单化。层级(上下层)之间为逻辑化关键词,层内之间为并列化关键词。层级由高到低,通过线条、箭头由粗到细来表示。采用多种色彩将各块知识隔开,减少了不同条块知识之间的混淆与相互干扰,这样就能将碎片化知识通过核心关键词形成彩色的菜单化。专题学完之后,再画出本专题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更高境界来认识本专题的结构,明白主编的意图与考试要求,从而更有利于本书的学习。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