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十三五”工作规划

发布日期:2017-05-16   作者:办公室o上城   来源: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阅读:次   字体:[] [] []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2020)

为在“十三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凸显,在庐阳北部地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在合肥市享有良好声誉的学校,实现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高效落实,我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合肥市“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庐阳区“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以来学校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校围绕“主体性教育”的办学特色,在“主体性教育促自主发展,国际化视野育未来公民”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积极探索内涵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手球教育基地校、安徽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合肥市家教名校、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合肥市绿色学校……学校先后接待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家“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团、中央省市区文明办、第十六届“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研讨会上百名专家的调研考察交流活动,并多次承接外省、地、市及省内教育同行的观摩、考察活动,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

(一)基本建设——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75名(含11名校聘教师)教师, 1500余名学生,占地面积9364.04 平方米。运动区相对独立,有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篮球场、手球场、排球场、一个小型室内乒乓球馆。随着城市学校少年宫的建设,我校先后建起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室、科技室、合唱室、美术书室、书法室、校园电视台等,远远超出国家一类建设标准,并在全市率先推行“智慧课堂”。这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队伍建设——师德建设成效显著。多渠道弘扬“舍予”精神,多形式树立“师德”标兵。举行了三届“上城最佳贡献者”评选活动,开展了志愿者服务队、“映山红”义捐、“贫困女童助学”活动等。通过校宣传栏、“舍予”讲坛,区市“师德师风大讲堂”、“道德讲堂”等途径树立一个个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师者形象,宣传上城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其中,杨庆红老师先后被评为合肥市“学生心中好老师”、庐阳区师德楷模,其事迹多次被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双轨导师”助力成长。校内外导师团和青蓝工程相结合的双轨制,助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十二五”期间,李霞老师在全国语文学科赛课中荣获特等奖;万芝斌走出合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单静、王君蕊等向全市做课堂展示;徐静雅等15多名教师成为庐阳区“教学能手”。两年来,20多名教师在国家、省、市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课比赛中荣获佳绩。学校涌现出一批家长信赖、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一批积极上进,有自我发展的愿望中青年教师。

(三)课程建设——初步构建多元课程。依托少年宫建设,初步构建了语言类、艺术类、科技创新类、手工制作类、体育技能类、人文素养类等少年宫常态化课程项目四十四种;还辅以学科节、读书节、体育艺术2+1展演、综合实践活动等,引导全体师生及家长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终身发展,关注学生多层次需求,激发学生各项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学业评价——创新方式“快乐有趣”。一、二年级采用“游戏”、“闯关”等生动有趣的考核方式,个性化面试展示自我、分层记录增强自信、多元评价重在激励、综合考查等级评价,更好地发挥了评价应有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更好的考察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过程等,传递了“弱化分数,重视能力;弱化结果,重视过程;弱化甄别,重视情趣”的教育价值观。

(五)品牌打造——传统项目优势凸显。校园手球联赛、诵读表演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项目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日趋稳定。学生的男子手球、机器人、经典诵读等代表队分别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的一等奖或冠亚军,优势日趋凸显。

(六)校园文化——需要顶层设计架构。学校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缺乏统一的价值引领,与主体性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及“主体性教育促自主发展,国际化视野育未来公民”的办学理念之间未能相互交融,需要整体构架。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庐阳区作为“引领时尚的国际化首善之区”,教育必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庐阳区北部一所处于成长期的学校,面对庐阳教育的发展,面对周边兄弟学校的发展态势及特色活动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慢即为退。面对挑战需要我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上、拉升标杆、提升发展品质。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期间,区教体局将会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评价与分析研究。我校需紧跟庐阳的步伐,更新配置,优化基础环境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引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利用“教育+互联网”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形成“教、学、考、评、管”统一的应用入口和管理入口。

(二)“学业评价方式” 改革实验是学校发展的新契机    

我校已申报“合肥市小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验试点学校”,可在专家的指导下,继续从评价的维度、过程、方式等方面,做稳做实“改革实验”,通过学业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三)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整合新兴社会资源

我校生源较为集中在附近成熟社区,办学机构较多,学区内有质量较高的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科大园,美术特色凸显。可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家长、专业团体、协会等教育资源,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

(四)提升家庭教育品质需要学校开拓思路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外来购房的务工子女占很大比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行为礼仪不尽人意。学校需要创新思路,改变方式,有效引导家庭教育。

(五)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新举措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班额数的递增,骨干教师的提拔交流和外调,“十二五” 期间新进教师人数近30人,占教师总数的37.5%,加之每年因教师挂职、外调、婚产假和哺乳期需要校聘教师顶岗,流动性较大,造成班级授课教师不稳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文化蕴育,价值引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之以恒的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为其终生发展奠基。

(二)学校发展目标

    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依据,以科学民主管理机制为保障,以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借助“教育+互联网”平台,初步构建“主体性教育”特色的管理、评价、课程、活动等目标体系;在庐阳区各项工作中“争先进位”,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凸显,经验可推广、借鉴,在庐阳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合肥市品牌学校。

(三)具体指标

序号

 

完成时间

1

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编制《上城管理制度手册》一本

2017

2

实施“青年干部轮岗制”,青年教师在学校管理岗位轮岗100%

2020

3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制定率100%,教师参训课时达360以上,参加国家级培训率达100%

4

市、区级骨干教师达10人以上,占教师总数的15%

5

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各类课程开发不少于50节,并确保学生参与课程率100%

2018

6

校园资源库资源总容量达300G,学科微课不低于100节;课例不低于100

2020

7

“主体性教育”专题研讨会3

8

面向家长开设“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不少于20

9

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达100%

 

四、具体任务

(一)创新管理,激活学校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制度。编制《上城管理制度手册》,将学校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细化责任要求,细化具体做法,优化工作过程,明晰责任要求,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

    2.推行分层管理。实施“分层管理、部门负责、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考核部门中层、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效能,提高校园管理功效,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

    3.启用项目管理。提升年轻干部的管理能力和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引导老师做精品教育、优质教育,让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4.实行“优秀青年轮岗制”。定期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学校部门参与学校管理,让青年教师在轮岗的平台上承担管理任务,学习管理方法,锻炼管理能力,为学校考察、选拔后备干部提供依据。

(二)导师引领,打造名优教师团队

1.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及个人发展目标,制定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学校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需求为教师创建各种机会,让教师通过学校搭台和个人努力,逐步落实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重点培养一批教师,使其加速发展,尽快成为市、区等骨干、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2.推进“名师工程”速度。继续丰富学校“名师工程”内容、形式,挖掘市、区名师、学科骨干教师、教坛新星、教学能手等人才资源,搭建交流展示舞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导师团”活动制度,开展导师帮扶下的骨干、新秀培养模式,通过专题研究、教材解读、微型讲座等,激励各层次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特色,提炼个人教学主张,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完善学校、区、市教育名师、教育骨干的申报及考核制度,形成学校教师梯队,发挥示范、辐射效应,打造一批上城教坛新秀和市区级骨干名师。

3.完善校本培训体系。通过专家讲座、教材研读、跟踪听课、建立档案等,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青年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为他们进一步成长搭建平台;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教师加大培养力度,实施专长培训,加强教师在职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高容量、强针对性的培训,迅速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锤炼过硬业务素质。

4.提高课题研究实效。继续以 “公民教育”、“自育自学”课题等为引领,将课题研究过程、方法向校本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迁移、过度,推动校级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倡导教师“人人有专题研究项目”,逐步使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走向合作化、团队化,不拘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引领老师们在反思中提升科研素养,提高学校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深化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回归课程文化本体地位。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追寻课程的特殊文化;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性,将“学科课程”的组织结构变“项目课程”的组织结构,实现国家课程创造性运用。

    2.搭建课程校本立体架构。基于学生主体,将课程本位固定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开发、落实主题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初步实现校本课程的立体化。

3.优化课程建设组织体系。成立学校课程开发部,逐步形成以专家、校级领导、部门责任人、课程教师为主,家长、学生代表参与的课程研发、管理体系,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立足主体,完善师生评价体系

1.增加评价主体。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把学校各项工作、各岗位工作的评价权扩大到老师、家长、学生及社区,增加评价的主体,促进学校民主化的管理,推动学校发展。

2.拓宽评价维度。探索学生认知、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等方面评价体系,教师的师德、师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育成效、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机制,扩大评价的维度,促进学校科学化的管理、引领师生自主发展。

3.认识评价意义。建立“毕业生”三年“定向”回访记录制度,研究 “评价”对学生的教育的影响,追寻教育真谛,完善评价体系。

(五)互联网+,改变教学传统模式

1.推行网络化管理。以校园管理平台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推进统一信息化办公平台,使网络成为管理、教育、教学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为学校师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台,推进网络化管理,打造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2.推动“资源库”建设。将教案、素材、课件、教育资源、微课、课例等按学科、年级分类规划,提供支撑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碎片化、基件式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推进“教与学”优化以“智慧课堂”为依托,逐步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支撑教师开展网上教研、网上支教、在线备课、布置和批阅作业、在线答疑等教学活动,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讨论协作等活动,量身打造个性化教育,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境,推动校园信息化进程。

(六)立足社会,创建体验性德育体系

1.固化学校德育阵地。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通过班会课、品德与社会课、班队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以公民教育、节日活动、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活动,发挥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阵地的作用,增进少先队教育的感染力,用特有的少先队文化育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培养“儒雅知礼、明理达志”的高素质人才。

2.开发整合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继续举办“家长学校”,通过“五星家庭教育”、“家长讲坛”等活动,完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聘请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凝聚多方合力,搭建三维德育网络。

3.示范引领爱行公益。以学校“小志愿者”社团为主体,引领全体学生利用假期活动,广泛开展爱心帮扶、微公益等活动,鼓励各年级学生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通过身体力行,示范引领,带动更多家庭成员参与,形成人人参与微公益、个个争当好少年的良好社会氛围。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心理教育,完善心理咨询室配备,搭建安全感强、易于沟通的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心理教育实践,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专题讨论、心理辅导个案交流、年会论文、专家讲座等,在交流与合作中,共享心理辅导经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学校成立五年规划领导小组,通过宣传增强广大教师的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学校将在每学年开始之初围绕五年规划,制订出当年的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落实到各部门、责任人。学校将于每学年结束前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成效。对没有落实的项目,要具体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二)做好宣传引导,营造发展良好氛围。利用会议、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增强主体意识,积极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生活情况,为全体教师营造一个既心情舒畅又严于律己,既利于扎实工作又利于不断创新的环境,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服务保障,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增强服务意识,结合实际,具体、创新规划内容,认真做好学校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献计献策,积极创造性地开展有教育特色、有学校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的协调发展提供后劲。

(四)认真落实推广,重视过程评价总结。学校将成立以教职工代表为主体的规划自评小组,建立自评操作体系,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公开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确保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稳步有序的落实。

 

 


 

庐阳教育体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22329号-1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76号
开办者名称:合肥市庐阳区电化教育协会